
肯大叔,从未让人失望,这是某美女说的,果不其然。
如书中序言所述,《圣殿春秋》出版于1989年,是肯大叔比较早期的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他构思、积累素材用掉了很多年。从中已经能看出后来《世纪三部曲》的影子,大叔(当时可能只是读者们的大哥)很擅长驾驭这种大场面,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众所周知,这是关于修建一座大教堂的故事,但这其中有很多层滋味:有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有爱情、亲情、友情的温暖感动,有人性之恶的刺目、愕然,有政治、宗教之间的拉锯斗争……一本书,一套故事情节,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含义的故事。
作者为了本书,阅读了大量关于教堂的书籍,所以对教堂的建筑细节非常熟悉,虽然对建筑的细节描写很难,因为涉及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读者对教堂各部分的名称又不熟悉,还是让我对这类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机会可以去看个究竟。
中世纪的人,名字很有意思,作者很专业的注意到了这点:某某地的某某人,就好像“芬奇的李奥纳多”一样,书中人名多用此类结构,加上对故事中的地点不熟,阅读会稍微有点受影响。
这本书已经很好了,不过,因为先读了后来的世纪三部曲,多少还是觉得这部稍稍逊于后来的作品,不过,也很好,其中一些大人物也是历史中真正存在过的,这种写法,或许为以后创作世纪三部曲奠定了基础。
圣殿春秋(全三册)读书笔记 第(2)篇在欧洲参观教堂的时候,如果不提前做功课,导游不做介绍,看到的就是一座比较高大,内部空旷但光线压抑的建筑,对背景知识做些了解,于是又知道了,这是世界排名第几的教堂,里面葬着哪位名人,然后这教堂看起来又不一样了。
参观中国的名胜建筑的时候,比如故宫、兵马俑,导游都很喜欢说,三分靠看,七分靠听,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背后的东西,即便它们再矗立百年千年的念头,它们也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旧房子,几个大泥坑。
福莱特的书,最喜欢的几部都是描写大时代变迁中平凡人物的随波逐流或奋勇抗争的,似乎一个故事只要加入了时间的力量,就很容易让人肃然起敬。圣殿春秋,写的是教堂是信仰,但是如果没有三代人各种爱恨情仇的交织,故事不会动人,教堂也只是一个符号,我们所需尊崇、铭记的并不是教堂或上帝,而是人性与时光。善良在时间里变得寡淡,邪恶在岁月里变得淡然,拉起一条长长的时间轴回看,浓烈的爱恨情仇是非曲直都交汇在一起,变成历史的模样。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圣殿春秋(全三册)读书笔记 第(3)篇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剧情如清水寡淡,结果到最后撑着熬夜也要看完基本可以料到的恶有恶报的结局,肯叔将史实和虚构的小人物故事完美地结合进而勾勒出中世纪的宗教政治人文关系,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关键剧情跌宕起伏让人揪心,哪怕是略显俗套的完美结局也十二分地深入人心。欧洲的每一座教堂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在那个没有印刷术的年代,石造建筑承担着比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文化宗教传承的功用,而肯叔用他老练贴切的叙事描写笔法加之对于建筑艺术宗教教义的深入了解,将一座宏伟完美又承载了安茹王朝战争宗教斗争历史的英格兰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设过程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在品味故事的过程中也不啻于被科普了一番中世纪历史和建筑学,受益匪浅。欧洲遍地的古代建筑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断代扼腕叹息,不得不深思这其中天灾人祸所各自起到的作用。当技术发达之后,似乎欧洲的建筑史也基本又到了尽头,所谓的近现代建筑设计,终究不如中古时代来的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