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眠 读书笔记(3)篇

眠
作者:村上春树著 卡特.曼施克图
17天,我不曾合眼。17个白天,17个黑夜,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写作《眠》之前,村上春树四十岁,遭遇写作与人生低潮,心逐渐变硬变冷。他到希腊与土耳其旅行一个月,来年春天,心中的冻结渐渐变得柔软,几乎一气呵成写下这个故事。《眠》写出人极端状态下的“极端发现”,既有卡夫卡的冷漠荒诞,又有爱伦·坡的惊悚悬疑,读后给人强烈震撼。《眠》由德国著名画家精心绘制插图,同美丽的文字一起被誉为“村上春树迄今最美的书”。村上春树觉醒之作!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
眠 读书笔记 第(1)篇

      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


                                           文/徐海江


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这句话来自于春上春树的一本叫《眠》的短篇小说,书的腰封上这行黑体大字非常的醒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春上春树的小说,我看的还是比较少的。谈不上有多喜欢,当时,只是看到别人都很喜欢,我也就怀着一种好奇与探索的心情,去看了他的《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这两本小说不管是从叙事还是结构上,都有点意识流的感觉,而且他的小说又很喜欢去隐喻一些东西。


如果与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古都》相比,我可能更喜欢川端康成的细腻与古典。而如果要说川端康成的小说是日本传统古典文学的顶峰的话,那么春上春树的小说应该就是日本现代新文学的代表了。


我是个睡眠不太好的人,以前是因为经常要上晚班做急诊手术什么的,生物中时不时就会被打乱。现在是时间多到整天胡思乱想而失眠。当我在书店看到春上春树的这本《眠》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我应该会喜欢。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我爱上了春上春树的小说。


这是一本才4万5千字的短篇小说,书本自然就很薄。我从来没想到过,一个短篇小说竟然也能做成单行本出版。估计是小说字数少的原因,这本书中还加入了插画,隔几页就有一两幅。插画是由德国画家卡特·曼施克所创作,他经常给一些小说画插画,2007年还获得了特洛伊斯多尔夫图画书大奖。加上这本书的每一页纸张做的比一般的书都要厚实的多,摸上去还有一种硬纸壳的感觉。所以,这些举措也就让这一本只有4万5千字的短篇小说,有了成书的可能性。


春上春树自己也说:“给这本《眠》配上插图推出单行本,是我在德国的出版商杜蒙出版社。最初听说这个企划,我还有点困惑,心想天知道会弄成什么样子,可是印出来一看——我当时碰巧在维也纳,从堆在书店的新书中拿起来一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图画非常新颖,装帧也很好看。杜蒙公司原来就是出版美术图书的,很擅长制作这样的书。我心想能不能在日本也以相同的形式出版?如今梦想成真,我非常高兴。”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我”是个家庭主妇,有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有个很会赚钱的牙医老公。生活过得就像大家所看到的那样非常美满,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我”做了个梦,梦里有个黑衣老者不断往“我”的脚上淋水,“我”很害怕,感觉脚会被腐蚀,可“我”却动弹不得。自此以后,“我”开始失眠了,整晚一点睡意也没有。奇怪的是,第二天“我”照样精神抖擞,像是有充足睡眠的人一样。


生活中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时间,“我”得找点事情做。不然,家人都在睡觉,自己一个人会很无聊。于是,“我”想起了结婚以前自己的单身生活方式。“我”喜欢喝白兰地、喜欢吃巧克力、喜欢看《安娜·卡列尼娜》、喜欢游泳、还喜欢开车去外面兜风。结婚后就不曾有过这么惬意的生活了,所以现在每次做这些时,记忆复苏,自己以前的生活经历便开始一一重现。“我”觉得这样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而白天的那个根本就不是“我”。


然后,不知不觉中已经是第十七个自己独自面对的黑夜了。那天,我驾车去外面兜风,停在一座公园里。看到不远处也停着一辆车,看款式应该是年轻人喜欢开的车。“我”又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和男朋友晚上在车上亲热的经历。可是,“我”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他长什么样子。


一切好像开始发生了变化,曾经记忆犹新的事情,现在想来似乎都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所以,“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我”陷入了沉思,接着车子外面一左一右的方向来了两个黑影,将自己给包围了,车子也被猛烈地摇晃着。“我”不知道那两个黑影要干什么,车子又打不着火了。“我”被困住了,被困在了一个封闭的小铁箱里,他们要把我的车掀翻。


除了“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以外,书的腰封上还写着:“17天,我不曾合眼。17个白天,17个黑夜。卡夫卡的荒诞,爱伦·坡的惊悚。春上春树觉醒之作。”


的确,看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觉也是觉得非常的荒诞。现实世界里,一个人只要三天或以上的时间不睡觉,就会产生幻觉,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失去控制力,情绪会变得暴躁起来。而书中的“我”17个白天和黑夜,不眠不休,白天故作正常,到了晚上就像个被整个世界给抛弃了的人一样。她像是一个孤魂野鬼般在街上游荡着,她在寻找着什么?是自己的过去,还是人活着的意义?


春上春树在这本书的后序里说:“我写《眠》这篇稍稍偏长的短篇小说,是在一九八九年的春天。当时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写不出小说。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两部长篇小说刚刚大获成功,可我连自己都知道,心,变得僵硬而冷漠。在罗马梵蒂冈度过了一个冬天,春天来临时,阳光照进了屋子,光线明亮,我能感觉心中迄今冻得僵硬的东西,一点点地开始变软、融化。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写完了《眠》和《电视人》。因这两个短篇,我得以成功地重新返回小说家的跑道。”

所以,基于这篇后序,再来重新审视这个短篇,好像那些看似荒诞和惊悚的情节,一下子就有了一层很深的寓意。


我们人都是生活在俗世里的,每天过着一陈不变的日子、吃着不好吃却又不得不吃的食物、与没有了感情的另一半做爱、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一天天变老,生活是如此的乏味、无聊。


身体是有了安身之所,可灵魂却总是在外面四处飘荡!


每当夜晚来临,“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后,我才是“我”了。“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吃牙医老公不让吃的巧克力;“我”又重新拾起那本自己很喜欢但总是没时间读完的《安娜·卡列尼娜》;“我”的胃和喉咙对白兰地已经渴望很久了,现在我可以喝到饱;白天被伦理纲常束缚的身体,晚上又可以通过游泳得到舒展了;“我”还从深夜开车兜风中体会到了久违的刺激与舒心。总之,这才是“我”啊!


“我”通过重新做着过去做过的事情来回忆青春,回忆青春里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身体都复苏了一般,精力充沛,从来不知道疲累。


然而,在第17个黑夜中,在那座公园里。那些曾经的美好记忆都开始离“我”原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从“我”的眼前渐渐地消失。生活是要回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吗?“我”不甘心,但生活它已经派了两个具有浓重黑影的人来催促“我”了,他们拍打着“我”的车窗,想把“我”拉出去,“我”就是不出去,于是他们开始摇晃起车子来,想把车子掀翻。


小说的结尾就这样戛然而止,“我”又被他(生)们(活)给困住了!


当我以这样的方式去看这个短篇小说时,我好像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书的腰封上要写着“春上春树觉醒之作”了。


这本书买来后,我一直放在床头柜上。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重新再看一遍。


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我把外面四处飘荡的灵魂召唤回来!

眠 读书笔记 第(2)篇

《眠》:主角是女性,高中时曾经连续很多天没睡觉,痛苦,某天忽然睡意来了,睡着了变好了。之后结婚。五年后的现在,失眠了。失眠前的生活,是做早餐,送丈夫孩子出门,做家务,做午饭等丈夫一起吃,出门买菜,游泳,做晚饭,和丈夫上床,睡觉。像是设定了程序一样。这点和《温柔的叹息》里写的是一样的,循环往复一成不变的生活。失眠时,她梦见有人往她脚上倒水,但是她怎么都醒不过来。清醒后,她失眠了。自此睡不着觉,她就开始看书,喝酒,吃甜食。看的是托尔斯泰的小说。她倒是忘了里面的情节了,于是问自己,有什么意义。没有答案。她去图书馆查失眠的书,有本书说,人会形成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模式,然后陷于这个程式里,睡觉,是为了治愈这种程式化的东西带来的失触感。(意思大概如此)n丈夫孩子没有发现自己的异常,自己夜里看书喝酒,有时开车出去兜风。有次去港口,被警察说附近有命案,小心点。认为夜里多出的时间,自己能够掌握,那才是让自己有活着的感觉。她闭上眼睛,想寻求睡眠的记忆。忽然想到死。她觉得,或许死,不是永眠,而是在永恒的黑暗中保持清醒,但是做不出任何的行动。这个想法,她觉得要是是真的,那也太过分了。对于丈夫的脸,觉得变老了。对于孩子,发现他有一种自满。这是她不喜欢的。她以后会和这个孩子不亲密,这让她觉得悲哀。她出门兜风,发觉,以前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仿佛那是另一个人。最后,有人找她,敲她车窗,她要被杀死了。就个人而言,对于死的描述,是整篇小说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地方。已经读过不少“程序化的生活”、“没有活着的触感”的小说了。倘若死不是沉眠,而是在永恒的黑暗中保持不能行动的清醒,那死也太可怕了一点。有些人死,就是为了可以不被翻来覆去的想法折磨,要是死了要被一直折磨,那真是,不仁慈。最后说一下翻译,要是给竺家荣翻译,不知道会不会变成《温柔的叹息》、《一个人的好天气》那种风格。

眠 读书笔记 第(3)篇

酒醒失眠。

很难想象村上能把失眠挣扎的细节描述得如此精细与妥帖,好像此刻的我,能够感受到的挣扎。

于是,失眠的女主人公把失眠与死亡相连,却也没那么恐怖。

整个过程,就是生活被精神治愈的过程,我们经历的所有挫折与哀伤,终归要接纳然后被消化,然后慢慢变成自我的一部分,这才是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应该是村上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最后故事的结局不好,托尔斯泰的真实,才是悲哀与善伪的终结。

书里有一句话特别喜欢,我离莫扎特和海顿很远;我也想说,我离卢梭和黑格尔很远。

然而,失眠与灼热的胃同在,只有静静体会这一刻,以及这一刻让你回忆的曾经,才应是明天的你。

所以~

结尾是: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本书四颗星,细腻的文字流水般潺潺,感恩亲爱的村上春树陪伴的夜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