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更像是一种哲学流派,因为释迦摩尼从来都只是个老师,殷勤的布道者,而不是神,他从来没有宣称过世界是他造的,只是说他悟道了,要将他知道的道理传布给他无法舍弃的众生。佛教对于世界的解释就是本书所说的四法印。四法印可以说是对于世界规律的解释,而没有讲述世界的本源,这也是佛家不同于其他宗教和哲学的地方。因为释迦摩尼觉得对于尽快脱离苦海而言,去探究世界的本源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即使他通达世界的本源,他也没有时间去讲。佛教的世界观,时间是包含着久远到无法形容的过去和同样无限久远的未来,宇宙在这样的时间维度里都不知道形成和毁灭了多少次。佛教的空间也包含着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次方个宇宙,这中间包含着我们肉眼可见的世界和在这一生里只能用脑补才能知道的世界,那些不可见的世界也许下一生可以到,但是最好不要去。如此不可思议的时间和空间又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的。佛教的道理可以浓缩为一个空字,可是从佛祖到历代大德的著述却比汗牛充栋还汗牛充栋。释迦摩尼本就是王子,贵到不可言,除了佛,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真心舍弃王位,修苦行,并真正做到觉悟后,又不舍众生,一生殷切地无差别地救助一切众生的。即使用普通人的理解,他已经贵为佛教的教主,他的饭食仍然是挨家逐户化缘来的。他的弟子给孤独长者为了给佛祖建道场精舍,可以用黄金叶铺地,只为换取卖家的感动,难道不能供养他一顿饭吗?不是,只因为释迦摩尼佛的大慈悲,所以他要让每个人都得到与智慧结缘的机会。遍观世界的宗教和哲学,没有一个人如释迦摩尼的慈悲。所以本书最后说,凡以佛教的名义鼓动杀生者,作为佛教徒都应该加以阻止,否则我们不是佛弟子,我们就如同那些杀生者。世界上的组织没有一个不用鼓动人的情绪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唯有释迦摩尼教我们学会控制情绪,明心见性。所以于智慧,佛教最通达,于救赎,佛教最慈悲,于世界观,佛教最完善,于不舍苍生,佛教最谦卑。从佛教来讲,能有缘读到仁波切的书,一定前世种下诸多福报的人,愿您能通过这本书,了解真正的佛教,真正的智慧和最无私的慈悲。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顶礼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阿弥陀佛!n
正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一个很大的感受是:形式不重要,见地重要。
什么是见地?可以理解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发心。比如对修行佛法这件事,红袍、念珠、木鱼、寺庙、仪式等等不重要,没有你对佛法真谛的理解和践行重要,如果你不理解就算剃度出家抛弃妻子也枉然,如果你理解了就算身处花天酒地酒肉穿肠也依然是佛教徒。
那么佛法的四见地是什么?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下面我斗胆聊下个人理解:
第一,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的,我听说看过接触过僧人佛法28年,从未有过兴趣了解佛法,第29年看这本书却是因为和一位创业者聊产品经理的成长时被推荐,这就是和合,它的有无早晚时间空间都无法被提前预知,生命又何尝不是?
第二,一切情绪都是苦的,我的理解是人们往往追求表象,执着于世俗的大众的迷恋因子,比如钱权色与利威名,进而产生喜怒哀乐贪嗔痴与酸甜苦辣的想与识,这都是我执的苦,放不下是大众的常态;
第三,万物性空,无自性。我的理解以唯心理论观世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境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怎么理解?其实就是薛定谔的猫或者寄往西伯利亚的一只鞋,你不参与观察这个世界,它就是不确定的或者说你关心的态是不存在的,你参与之后多态的波函数坍塌为单态,你以为这是恒常,其实非也;
第四,涅槃超越概念。说实话我的理解仅限于无法用言语描述这个涅槃,它是超越语言而存在的,就像虚空的寂静,就像明天的到来,就像y=1/x与两轴的距离,无法描述,无法言传,只可意会。
一切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无常是变化,苦涩是修行,无自性是真理,涅槃是理想。做开放的人,发真善的心,弃肉身的我执,奔内心的自由!
正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2019第10本书——“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引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这段话期许唤醒沉睡于魔咒里的我!仁波切的犀利智慧不仅是给予我们佛教见地,是全然地直击灵魂深处,引发的是个哲学命题,也许须用几世的时长去了悟。佛,有两个面向:成就者、觉悟者。不仅是世俗里的浅陋的理解:所有生命都是向往离苦得乐,以四见地“诸法无我”的角度理解,爱、快乐其实也是另一种苦,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并不恒常存在,因此,就会有求不得之苦。所有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相互依存而立,当我们试图突破认知界限而超越以往经验看待时间、空间时,才会更加接近自由,我们也可通过勇气、智慧、精进去证得更多的真相,获得更大的自由。(另:第一次试图用导图的方式回顾总结了一本书,效果真的超赞。不过所谓的“导图”的确粗陋不堪,但不影响我享受这种方法的喜悦!分享给亲爱的有共识的朋友们!因为心中有爱,所以竭尽所能分享我的喜爱️)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