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作者:蒋勋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2018第67本,总第135本# 

      去年看了《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今年在岁终之际看完了《蒋勋说红楼梦》,“蒋说”比“白说”确实要好很多,当然台湾作家的通病就是太啰嗦。“蒋说”是讲课稿整理而成,当中不少诸如年龄、人名方面的讹误,但是蒋勋在红楼梦细节和人物性格方面的挖掘确实非常细心,他的解读更多的是充满了情怀,不过分的去考据历史以及现实映射,读起来很温暖,时不时总有一些解读能撩拨到你的心弦。看了这两本解读作品,我真是对《红楼梦》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宋朝词人蒋捷有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觉得其实不同年龄段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说读《红楼梦》有三种境界。第一重,少年读红楼是看“情色”,“莺歌燕舞总是春”。你会耽于金钗之美,牵挂她们的命运,娇黛玉、惠宝钗、贤袭人、勇晴雯、才湘云,你会纠结于宝黛之恋,你会回忆你青春的大观园。第二重,中年读红楼是看“众生”,“天下攘攘皆为欲往”。你会看到芸芸众生逃不过一个“欲”字,机关算尽如凤姐,蝇营狗苟如贾雨村,精虫上脑如贾瑞;你会看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家族兴衰。第三重,老年读红楼梦是看“自己”,“回首望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红楼梦》,红楼梦中所有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或美或丑、或可怜或可恨、或喜爱或憎恶,你会用上帝的视角包容、谅解、客观地去看待他们,而不是简单的好与坏一棍子打死,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你性格中或者生命的某个节点的一部分。

         满纸荒唐不荒唐,一把辛酸实心酸。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青埂峰下一别n还记得跛足和尚拿起宝玉项上的玉时说的这段话吗?“青埂峰下一别,转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目,若似弹指!”nn转眼间不过三四载,朋友圈晒的再也不是N1六级司法考,同学们开始晒房车秀宝宝爱人。忍不住看看自己,除了手上的这点或许还有点余地的选择,剩下的也就只有未婚的自由了。n近段时间偶尔在想要不要换工作。很遗憾的是,为此我做的行动也仅有:在在日华人的网站上跟前辈们,了解过自己的薪资待遇基于什么样的水平。得到的答案是:你还年轻,这个薪资属于正常范围。其实我自己心里早有答案,自己属于正常,再普通不过的普通。可我一边懊恼自己安于现状,一边又安于这种现状。这种无法掌控的感觉,让我觉得偶尔害怕。n说白了,我其实是害怕这种“舒服”的生活。这样细水长流的日子,过得太安逸幸福,我总莫名的心慌,总要时不时提醒自己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自己已经陷入了吃喝等死的状态;是不是安于现状,懒于输出。是不是停止了对事物的好奇心,甚至为了躲避责任指责别人。换一句话说,我很畏惧,畏惧生活渐渐把我冲成胖子,而我浑然不知,等到别人挥刀过来的时候,我提着裤子想跑却跑不动。又或者,等我回首过来却发现自己再也瘦不下去,甚至弓腰驼背成为办公室里的一台工作机器。到那时候,这样幸福的日子是否还能维持?nn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我享受这专注的快乐。专注于一段感情,专注于一个电视剧,专注于翻看那一页又一页的书籍。专注于浇灌阳台的那两盆木棉花和鹅掌柴。甚至专注于一个手游。但我唯一专注不了的,大概也就只有我的工作吧。是谁动了我离职的心?是我还是别人?nn我希望我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被琐事和欲望支配,我希望我享受专注,尽快把关于工作上的骚动的心稳定下来,离职也好;不离职那就要在现有的资源里更加充实自己。我需要调整的还有自己的心态吧。n不管这个公司离职的人多少,不管别人的生活怎么样,至少摆在你眼前的机会还是有的。即使是最差的环境,也还是有可以学习的东西的。何况你得上司赏识,摆在你面前的又是这么多的机会。不要把别人身上的戾气演变成你自己的。就像甄士隐注解好了歌是说的一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n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八册书将近40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以前很少看“解读”类的,总觉得不想让过多解读限制自我的理解和感悟,而今兴许是年岁渐长,或许是经历变迁,反更期望有开阔的视野和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就如读红楼,少时看会带着喜恶及分明的立场与好奇心去看情节、看结局,甚至跳着看、挑着看;如今却反不会批判或喜恶某某人某某情节,只觉每个角色创造都系真实映射,好与坏、丑与美、幸与不幸,也许是现实的我们中某人映射,也许是某些映射的组合,其中有禅机、有箴言,讲因果轮回,讲牵制平衡,如你所想能看到佛学的怜悯苍生,也能呼出老庄道教的无为出世。曾经有人问我近期看什么书?为什么看?看了觉得怎么样?感悟了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好像,只能莞尔一笑,无言以对,“为什么”和“要什么”的功利心束缚我们还不够多嘛?!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