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图]
- 许久一直想读这本书,一直没有机会。终于零零散散的读完。不知道应该怎么描述此刻的感受,倒觉得还是书名“围城”最能概括心中的种种痕迹。
- 仅对书中的一些做一点标注吧~
动心,有说不清的感觉
这船,倚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这比喻也是厉害了,文学里最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就是比喻了,有趣的洞见~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要,爱,钱老太厉害了。
他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姐,并不爱她,所以这样语言支吾。
戳心️
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听众大多数笑,少数都张了嘴惊骇;有几个教师皱着眉头,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吕校长在鸿渐背后含有警告意义的咳嗽。
处处都有鄙视链
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而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偏偏有人不甘心只进一座城。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文学借嘴说话的本事真的是厉害
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像你们的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
先生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恍惚回到了颐和园路5号的时光~
一件是点名。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们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这才是堂堂大学者的风度:“你们要听就来听,我可不在乎。”
这些专家都有了
导师制有什么专家!牛津或剑桥的任何学生,不知道得更清楚么?这些办教育的人专会挂幌子唬人。照这样下去,还要有研究留学、研究做校长的专家呢。
年月,履历,阅历,沉淀
是否他们感到了而不露出来?年龄是个自然历程里不能超越的事实,就像饮食男女,像死亡。有时,这种年辈意识比阶级意识更鲜明。随你政见、学说或趣味如何相同,年辈的老少总替你隐隐分了界限,仿佛磁器上的裂纹,平时一点没有什么,一旦受着震动,这条裂纹先扩大成裂缝。也许自己更老了十几年,会要跟青年人混在一起,借他们的生气来温暖自己的衰朽,就像物理系的吕老先生,凡有学生活动,无不参加,或者像汪处厚娶这样一位年轻的太太。
先生的话真是句句戳心……
他入世多年,明白在一切机关里,人总有人可替,坐位总有人来坐,怄气辞职只是辞职的人吃亏,被辞的职位漠然不痛不痒;人不肯坐椅子,苦了自己的腿,椅子空着不会肚子饿,椅子立着不会腿酸的。不过椅子空得多些,可以造成不景气的印象。
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鸿渐想现在都市里的小孩子全不要这种笨朴的玩具了,讲究的洋货有的是,可怜这老头子,不会有生意。
妻子明明惦记丈夫,却又嘴上斗气,少说话饶了对方,也是饶了自己,何苦。
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李妈跟我讲好。
厉害了,喜欢的,也在消磨中日渐清淡……难道是先生觉得这样太过残忍了些,所以才拆开了这一对的么?应该也还有其他考量~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 作为读者,幸运也遗憾。
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
我宁恨毋悔。
2019年2月24日
己亥(猪)年正月二十
围城读书笔记 第(2)篇《围城》这本书老早就听过,各大榜单也着重推荐,特别是那句熟悉的话“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影响着多少人。
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归来后的多段感情经历,最后一步一步踏入婚姻这座城的故事,最后因两人矛盾积累已久,以悲剧结束。
看完不禁感慨钱老这一生经历了什么,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怎能驾驭这个围城?同时又佩服他细微的观察力,通篇小说语句优美、比喻甚多,如果抛开故事不讲,这部小说随便摘录也称得上是好句好段了。在阅读时,不知多少次在想,初中时期如果看过这部小说,何愁作文不会写?我想就差初中老师出来说通篇要背了。
整部小说在学术、教育、职场、婚姻、家庭等方面处处充满讽刺,内容太过于真实,特别是后面婚后的生活,两个不互相理解、不互相容忍的人在一起,注定要以悲剧收尾。
子期不在对谁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
满面春风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小说中的人大都能在现实中找出相似一二,我相信读完《围城》的人也大都会将自己代入其中,正如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就跟方鸿渐有几分相似,志大才疏、毫无方向,而又恰好受“赵辛梅”的帮助,不同的是现实中没有孙柔嘉,也希望最后婚姻这座城不会是个悲剧。
相对于小说中悲剧的婚姻,钱钟书自己的婚姻就非常让人羡慕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而能与知己结成伴侣的,那才是真正的难上难。杨绛绝对是钱钟书的知音,正如其自己所说,这世上除了作者自己,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围城的了。在我看来,杨绛就是钱钟书的“钟子期”,《围城》只是写给她看的,也只要得到她的认可,所以才会在每次她看完后,她笑他也跟着笑。
其实看到后面时,就在想看完后一定要好好写个书评。本来也写了不少,后来一想,在“城”外的我何必这么早给自己围个城?为了过个几年,回过头看不至于受限,还是删了,以至于只留下这个不像书评的东西。
最后,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甚至说可以反复地读。所以评分时,我也是毫不吝啬地给了“三分”。
围城读书笔记 第(3)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n有江湖的地方必有争斗n围城,围的不仅仅是婚姻,还有职场跟社交,世人谁也免不了这世俗!n想必现如今,大多数出门在外的人不知不觉都变成了钱钟书先生文中的“方鸿渐”了吧,书中的方鸿渐因为起初的一个谎话,从头到尾变成了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带着“留学生”的标签,战战兢兢的做人做事,一边享受着“留学生”的光环,一边又时刻担心自己的假身份被揭穿,进入职场之后,没有那份阿谀奉承,谄媚权贵的心,却因世事不得不去变成一副可恶的嘴脸,就像如今外出的我们都带着“白领”的光环被贴上生活在“大城市”的标签,看似光鲜亮丽,实际则是过着存款为零乃至负数的生活,可是,我们喜欢享受别人对我们的羡慕,谎称自己在外过得很好,然而大多数人还不是熬着夜、加着班拿着微薄的薪水蜗居在租的不到15平的房子,吃着泡面战战兢兢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怕被人揭穿这份窘迫,却最终还是要败给现实,如方鸿渐一样,从开始在船上遇到鲍小姐到后来的苏小姐和唐小姐,这些可以让他见了面心如小鹿乱撞,不见面却思念到废寝忘食的爱情,到最后没有爱情却只是因为责任而和孙小姐步入婚姻的围城,围城是由柴米油盐酱醋茶和七大姑八大姨父母兄弟妯娌这些琐碎的人和事堆积起来,而维持这些平衡的除了权利、地位也就是钱了,你看,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更换,我们终究逃不过这些世俗!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