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二千多年来经济的主题永远是四大利益集团的分权与均富,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政府与民间的分权,中央与地方的均富,有产阶层与无产阶层的均富。无论从管仲,商鞅,王莽,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宋子文,孔祥熙到朱总理他们的一系列改革、变法都是为了加强中央的财政。打小就听说朱镕基的政治手腕很硬,也是中国唯一没连任的总理,他是真正懂经济的总理,改革开放在长达十五年的自由化增量改革之后,国家经济急需转型,97的亚洲金融风暴98年的洪水大大冲击了中国经济,朱总理的分税制与三驾马车,使中国经济率先反弹,中国经济逆流而上取代日本。当朱总理看到商鞅车裂而死流泪,历史真是很有寓意,不禁也为之颤抖。改革真是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如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更需要决心与担当。在历史的今天地方政府缺乏自治意识,政府与民间缺乏契约意识,企业家阶层缺乏阶层意识,知识份子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中国能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取决于四大意识有没有唤醒。个人觉得吴晓波老师在未来中国三大战场,四大新势力中论述的很有理,正如社会学家费正清所说中国走在一条难以理解却符合自身逻辑的宅路上,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我们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敌产国营化、货币改革、土地革命一系列改革导致失去民营企业,城镇居民,农民支持。丢掉大陆经济,其失败是必然。看到了王安石,司马光为变发争论不休,看到了他为了加强中央财政收入与均富采取的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的提出本是好事,无奈贪污严重民怨沸腾,甚至卖儿卖女还债。在历史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不搞历史虚无主义,不摸黑任何一个英雄,歪曲任何一段历史,对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必须考虑当时具体情形做出正面的评价。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2017年10月10日读完此书,用时8小时38分,本书同时也是一次对之前读过的吴老师其它的书的一次梳理,以及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时间也更接近现代,一直写到了2013年。
书中梳理了6次国进民退的时代背景(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历次经济变革的集权和放权,令人深思中国的经济将去往何方?作者也在小心翼翼的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好多地方令人深思:所谓的康乾盛世并没有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上的任何突破,作者反而认为是莫大的讽刺;让人震惊的事实是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中国经济变革的分水岭,之前的中国是自信、开放和敢于攻击别国的中国,以后的中国变的谨小慎微,闭关锁国;人民公社化的土地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对财产权的信心,也挖掉了公民的财产权基础,对人们的投资和经营活动有根本性的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原以为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可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今天似乎又在重复着一个历史发展的轮回,在历史的某个发展阶段能找到今天的影子,现在我们发展经济的想法和做法,历史上早都有人想过了,有人尝试过了。
透过历史,使我们能更深刻的认清现实,把握好兴衰治乱的规律,吸取前人的教训,今天才能走的更好,少犯错误,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
作为经济方面的小白,通过阅读这本书,知道了未来发展应关注的重点是国企、土地和金融;知道了现阶段统一文化是改革的边界;知道了分权与均富似乎是经济治理的永恒主题;知道了未来国家发展的几个重大领域是国企、土地、金融;知道了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群体、知识分子将成为是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
吴晓波拨开历史的迷雾,给我们呈现了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对他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由衷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