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AI·未来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AI·未来
作者:李开复
李开复博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和观察工作,拥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行业从业经验,历任苹果、微软、Google顶尖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等重要职务,之后创办了中国一流的创投机构——创新工场。在本书中,李开复博士凭借对全球科技业与人工智能行业的深入了解,为读者描绘了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应对策略。
AI·未来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入Google(谷歌)公司,并担任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宣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3年9月,李开复对外宣布罹患淋巴癌。2015年2月13日,据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的朋友圈状态显示,李开复在患病离开北京17个月后回到了创新工场的北京办公室,与员工进行交流。2015年11月6日,由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北京)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今日在股转系统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正式冲刺新三板。..”

李开复ai未来问答

1我的工作会受到威胁吗?

基于当前技术的发展程度与合理推测,我认为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务场景:

虽然有媒体报道,声称巨额投资将用于开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如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放射科医师),但这类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普及。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具备取代上述工作的技术能力。一些已经得到应用,还有许多正在试验。实际应用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如果您的工作符合上述类别,那么是时候开始新的职业规划并接受相关培训了。换句话说,你应当避开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的工作、了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同时你也应该把这看作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你的工作更多样化、不再那么单调。

2、多久之后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

我个人认为,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但由于企业决策、工会影响和政府政策,实际过程中实现取代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这种取代将以多种方式进行:

与许多研究人员相比,我的设想更具前瞻性,因为:为了确保我们的职业生涯不会因人工智能替代而中断,我们需要了解“在可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做不到什么”?这些将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至少在当前阶段)的工作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 人工智能不擅长提出新概念。

2)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需要了解多个领域并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即使是理解常识也很困难。

3)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实际上在机器人和机械学方面取得进展比人工智能软件慢。机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机器人拿铅笔的样子,你就会懂我的意思。

4)需适应全新、未知的各类环境的工作(例如,地质调查、集会后的清洁工作)。机器人在特定环境(如装配线)中运行良好,但不易适应新环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间里工作)。

5)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师、婚姻顾问)-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商。人们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3、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刚刚开始,但将在未来5至15年内加速,其发展明显会影响到今天的孩子们。

因此,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比职业选择更重要。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对问题追求更深刻的理解(多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

拥有高情商也很重要,因为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十分困难。学会同情和真诚地关心他人。锻炼沟通、说服他人和团队协作能力。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但重要的是向他们指出哪些工作可能被取代并帮助他们远离那些工作。

鼓励孩子锻炼人工智能不擅长的技能:创造力、战略思维、独立学习新技能、灵敏度和同情/同理心。如果孩子在某些领域有潜力(如创业或科学发现),鼓励TA继续深入,并尽早开始。

帮助孩子找到TA真正热爱的事情。激情与动机和成就高度相关。做一件孩子为之满怀激情的事情,最有可能帮助其建立起长期职业,过上充实的生活。

最后,我们的教育系统并不适合人工智能时代,其改进也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作为父母,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十分重要,不仅要帮助孩子获取最新信息,还要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4、人工智能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虽然人工智能将创造大量价值,并将我们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它也是一种颠覆性技术,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风险:

我们应该具有战略性思维,并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工作为目标。我们应该致力于终身学习,更新我们的技能,了解新趋势,并寻找新机遇。

我们应该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各种创造力,不仅仅是科学和工程,还有:艺术、建筑、音乐、诗歌、表演、讲故事等。

我们应该接受传统工作岗位正在流失的现实。从事这类工作的年轻人现在就应开始从事适合自己优势的新职业,这些职业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对于老年人,当您需要提前退休时,请考虑接受,通过打零工和志愿服务赚取一些收入并过上喜欢的生活。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进入服务业,选择将心灵和灵魂倾注于这一行业的人,传播他们的爱心和经验。

我们应该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专业人士,更多的数据和使用量能够使人工智能不断优化。我们应该使用这些工具来工作,保持开放态度,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任务,使我们能够关注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领域。这就像是记者开始使用word软件写新闻,或者是摄影师开始使用Photoshop。

LeCun、纳德拉、斯卡利等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一本双语著作,美国预告期间。目前已经在亚马逊科技、国际、商业等领域排行第一。

而且也有诸多巨头公司、AI大牛给出了评价。

深度学习发明者之一LeCun评价:很少有人拥有像开复这样多元化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经验,这使得他在预测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时,宛如神谕般精准。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众多丰富、精彩的故事,采访值得一读。

微软CEO纳德拉说:开复在《AI·未来》中睿智地分析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蓝图,具有真知灼见。这是一本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读佳作,我们必须向内寻求人类的价值,挖掘人性的智慧,才能妥善引导AI的发展。

前苹果CEO约翰·斯卡利写道:我与李开复和乔布斯都共事过,李开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他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的秩序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这本书堪比当前乔布斯对个人电脑如何改变人类、启迪未来的那段分析。李开复的书就是这么厉害。

最后,开复老师给出的AI时代建议是:1)接受重复性工作将灭亡;2)关注关爱型服务业;3)发展情商和软实力;4)尽早学习使用AI工具;5)启发创意、追随热爱;6)学习学习的能力。

AI·未来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大学听过开复老师的演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给我的印象是:有礼貌,说了很多道理,肯定对但没什么用。像是飘在空中,并且好像太在乎自己的形象了,很累。

所以读这本书前没报太大期望,但读下去之后越来越惊喜。开复老师过去几年真的变化巨大,真诚地自我反思让人佩服。用一个朋友的话说,是“经历过生死了”。

书前半部分文风很西方,观点明确材料丰富生动有趣。开复老师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且同时了解中美科技环境,很多论断非常有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与美国比很不同的地方: 模仿、激烈竞争、行动敏捷、商业化敏感、更重运营。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企业有些优势更明显,比如数据量大、硬件供应链的丰富、政府支持;而弱势被淡化,比如在实干年代技术差距越来越小。

后半部分从由死而生的经历,反思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这部分让我更了解开复老师。将人生一切选择用算法精确计算,理性至上,目标是成为最大影响力的铁人。表面上这不坏,但说是理性其实终归是追求名利、劳碌一生。如果不是患癌,可能永远不能谦卑、真实、深刻地认识自己。在自我反思同时,开复老师很自然地想到人工智能之于社会冲击。落脚在更高的命题上:人的价值是体现为工作还是人性。我们需要新的人生价值,新的社会契约,也需要政府企业全民共同努力,努力的目标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人工智能时代,人不需要那么多工作了,那做什么呢?去帮助别人,去爱别人!让机器做适合机器做的,那人就去做人本应该做的:爱人如己。

以上目标,我个人不相信人类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在这个世界完全实现,因为我们罪恶贪婪的本性。但我们毕竟有选择的可能,天主给了我们这机会。

开复老师生在台湾长在美国,和我们生长环境教育模式很不同,所以言行处事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之前先入为主的看法太狭隘。开复老师是一个真诚的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祝福健康!

AI·未来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AI 未来》n#2019年的第13本书#n之前读李开复的书,还是在大三时期,当时的他还是谷歌中国区的CEO,转眼现在的我已工作5年,他也跨过人生中最大的坎。人工智能是这几年特别火的词汇。凡事跟AI有关联的内容或是产品均会被炒的很热,而我所在的行业却仍未有丝毫关联。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实体门店的运营这份工作会逐步被淘汰吗?n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就上周听的一场培训讲师有提到,如果我们熬过了70岁,将大概率能继续活到100岁。那百岁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此漫长的时间,究竟用什么样的生活去填充呢?会不会后半生就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了呢?李开复在书中列举了目前全世界的三种解决方案以及他自己在经历癌症康复后的思考。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个问题还真的比较遥远,但我相信:n做一个懂爱的人也就够了n2019.3.23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