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描写三代北京回族的生活奋斗,情感纠葛,我还是没有明白,为何书名不叫《动荡年代的穆斯林》,或者《穆斯林的半个世纪》,哪怕是《俩个穆斯林的燕园爱情》也好啊!n虽然我在意淫,不可否认,我的哪个题目都没有霍达原题的庄重,让人敬畏,字眼里呈现出来的悲壮。《穆斯林的葬礼》一书,明写的葬礼就是梁亦清,韩新月。暗写的有梁君璧,韩子奇,韩子奇的巴巴——那个去麦加的朝圣者。死是所有人的宿命,葬礼是生命终结别人给你的仪式,这个仪式会给你带来什么呢?书中所有人的死,都是自然的走向终结,而我特别触动的是那个朝圣者和新月。朝圣者心中的圣地是麦加,新月心中的圣地是北大。而那个兵荒马乱的年纪,不知道朝圣者有没有走到麦加。虽然利玛窦,郎世宁走了更远来到了中国,我想一定有很多个杰克,约翰,倒在了走到中国的路上!也许那个朝圣者,走到了麦加,看过自己的圣地方,他想起来他是个注重“落叶归根”的中国人,是不是他永远回不了他的家了?n这个朝圣者很可能倒在了一个地方,一个好心的非穆斯林把他埋葬了,不是用穆斯林圣洁的庄重的仪式……这是不是对他生命特别大的遗憾?反过来讲,他有一颗朝圣的虔诚的心,我想他的灵魂会找到哭墙。新月的身上没有穆斯林的太显著的影子,她的梦想是北大,去了北大的梦想是做个优秀的英文翻译,她也深深的爱她的楚老师。而新月拥有了太多,也失去了所有。出生在英国的伦敦,天然有一口纯正的英腔,学习完爆班级里各种大神,独有的莎翁女主莪菲莉娅气质,还赢得了楚老师谦谦君子的爱情。而她又是悲剧了,因为妈妈割舍不了对她爸爸的爱,把她留在了没有没有母爱的家。她生活里的妈妈对她很生疏,在她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生母的存在,没有时间恨她为何弃她而去,紧紧的握着十几年前妈妈留下的信,好像在感受妈妈的温度。新月的妈妈因为战火,因为爱情受伤,离开了燕京大学。冥冥中宿命的止引,女儿也考进了北京大学。母女俩代,都没有在那个美丽的园子读书四年。母女的爱情也是残缺的,母亲因为遇人不淑离开燕京大学,女儿的爱情是美的,可是生命终结了,爱情就只有怀念了么?n死去的新月,不知道她是否感受的到楚老师火一样的吻。新月走的时候,她的校徽装进了胸前的口袋。多么美的生命,她的梦想,她的爱情,她的妈妈,她感受不到了,用穆斯林圣洁的仪式告别这个依恋的世间。多年后,一个风姿颇在的妇人,一个中年小提琴手,在墓园相遇了,他们谁也不认识谁,却都在爱着同一个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或许“信仰”可以概括整本书所讲。最直白的便是对宗教的信仰,穆斯林虔诚得追寻着真主,在真主的指引下寻找真善美;对事业的信仰,韩子奇对玉的痴迷甚至超过了所有,为玉而停留,为玉而远走,为玉而回归,为玉而死去。楚雁潮和新月真心爱着西语翻译事业,因此他们心灵相通,常常那种执着和认真让我对自己的懒惰和敷衍羞愧不已。爱情的信仰,璧儿和韩子奇是婚姻的牺牲品,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的结合,但依旧风雨飘摇半辈子,幸或者不幸?而玉儿何尝不是爱情的牺牲品?即便是超出伦理也难以割舍的情感。曾经不能原谅她的以自我为中心而罔顾人伦纲常的行为,但是现在想想怎么能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女的情窦初开呢?仿佛我又成了一个恶人。新月和楚雁潮,一个美好恬静一个风度翩翩,一出场就看到了强大的男女主光环。即便是超越了宗教信仰和阶级身份,依旧没有办法阻止两颗炽热的心的靠近,三十岁、四十岁的楚老师可以每年为新月演奏《梁祝》,而新月永远都是二十岁的听众。最后特别想说一下姑妈,或许很多人觉得她是如此不幸。的确,早年失去丈夫儿子,余生都在漫长的牵挂和思念中度过。但是我觉得她其实不幸中也挺幸运的,上天给了她新月和天星!玉儿和璧儿不完全理解她,但新月和天星是理解她的,并且给了她她最想要的亲情,相互依赖,没有间隔的亲情。...n不是穆斯林,每个人都是如此——人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本就是苦痛的,快乐不过支撑我们继续痛苦下去的理由。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只要新月的心脏还在跳动,脸上还能浮现出笑容,他就拥有一切。”这场悲壮的爱,触动心灵的爱。
为了心爱的玉,他背井离乡,携带了他的全部玉器来到了英国。而战争的硝烟同样弥漫到了英国。他们在绝望中努力找到了希望。在国外飘泊了数年后,还是为了玉,韩子奇回到斑驳的,刻有“随珠和璧,明月清风”的博雅宅,守住了他的玉,继续做着玉的奴隶。玉是他的心血,他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