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原本不是一本按图索骥的书。不过在关键之处采用了富有褒贬意味的翻译,于是造成了人们的愤怒。
人,对于未知才会感到尊敬,将一切的社会阶级的细节剖析开,反而让人觉察出其间的可笑。
书中阐述了金钱不是阶层判定的唯一标准,又通过对于金钱的态度折射出人所处的阶层。这让人想来觉得有些可笑。
如同旧时代,贵族体制仍旧存在的时候,贵族是依据血脉判定的,天生的贵族在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后,果真变得与平民不同,于是便宣称贵族是另一种高贵。
然而事实依据如何呢?书中把继承而来的财富拥有者放到品味的最上层,表明他们的守礼与超脱。
美国一个建国两百余年的新兴国家,一个以反抗印花税,由多种族重新糅合而成的联邦,财富传承能有几代?何以谈阶层的遗留?
于是追溯回英国,认为高贵的起源来自于更古老的制度,沿袭传承的品调自然不会相差。
然而从资本主义兴起开始,财富就从贵族逐步移交至资本家手中,但贵族即使没有财富,依然可以蔑视有钱人,如同中国古代的士人轻视商人。
但有略微不同,贵族和士人自傲的来源在于他们对国家所肩负的责任,为国赴死,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使命。然而资本家接手财富后,不再对国家负有义务,他们享受金钱带来的生活,于是只对金钱俯首。
在这样的格局中,舍弃掉前因后果,单单就资本家的享乐主义和对规则的蔑视来区分品味高低,只能说人在复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已经远远忘了初心。
因而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应该将其中繁复冗杂的衣食住行游玩奉为圭臬加以遵守和鼓吹,越是冗繁造作的东西就越是可笑,生活本来就应该朝着顺和心意的方向去,而不应该成为约束人们的法则。
生活的品味是个可笑的东西,凡是试图运用框架去绑架人们生活的东西都应该受到唾弃。因而在书中每个角落里写满的,不是行为指南,是冷嘲热讽,不论对象是上层阶级还是贫穷阶级。
当然了,书中关于品味的规则让人觉得愤怒的点也不该忽略。在金钱培养出的随意和自然中,强行总结规律划分品味阶层,用来鄙夷阶层新晋人员,是无力而软弱,苍白而可笑的。只能延缓社会的堕落,并且加深阶层之间的鸿沟,彼此视为仇寇。
接着便是关于阶层的上升与沉沦,本身是一种平常的现象,实在没什么值得着墨的地方,因为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评价一个人,也不失为对金钱社会的反击。
就我个人而言,反对消费主义,反对拜金社会,反对通过品味来划分阶层,每个人都有权力依据自己的想法生活,并为之付出相应代价。
但这种观点既然存在,就不能通过强力抹除。但也应当遵守不将他人不愿意接受的意识形态强加给他人的原则,克制自己的评价,就把它放在心里自我乐呵就行了,放诸四海万事不易的想法就太可笑了。
此外呢,关于品味的贫民化还有点要补充。人是群体生物,在保守和封闭里传承的东西本身就极其脆弱,因而关于有品味人的庸俗化,只能说开放而简单的习俗更容易得到流通和传承,这也算给那些非得要划分品味人的一个巴掌吧。
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你饿不饿,吃块鸡米花吧。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读书笔记 第(2)篇断断续续看了有一段时间的一本书,开篇很精彩,很犀利,讲阶级的划分,可以三分,可以细分,归根到底是要体现差别。本书的主旨是,品味与生活格调是决定阶级的标准,并且这很难随着人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作者是有价值判断的,他认为上层优于中层,中产阶级优于贫民阶层,这看起来是对穷人的歧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作者也是把上层的“优雅”品味看作是好的,而许多中下层的生活习惯在作者看来是毫无品味及惺惺作态的。中产阶级在本书中是最受嘲讽的阶级,他们有着身份焦虑,无法向上,于是自以为是地用消费挥霍及一些话术伪装为更上层的阶级,但这些在作者看来反而更暴露了其可悲的中产阶级的身份。想起来知名公众号GQ实验室,也是天天用各种各样的漫画和梗教你如何伪装成一个上层人士,比如如何假装不是第一次坐头等舱、如何驾轻就熟地进奢侈品店、如何装作经常出入五星级酒店。我在想,如果GQ的编辑看过本书,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些惺惺作态的伪上层真中产(or真贫民)人士的呢?要知道,保罗·福赛尔归根到底批判的是中产的装逼,而且你越装反而更原形毕露。当然我并不像福赛尔一样,认为越是上层、越是复古越有品味,贫民的生活习惯也不应该受到抨击。但我也想不清楚,但是如果品味不能决定阶层,难道只有金钱和权力可以决定了吗。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读书笔记 第(3)篇乍一看这本书是一本装B指南,再一看是在狂黑中等阶层,看到最后发现其实是倡导人们有品位有格调的生活,当然是以独立创造的方式。书里把社会等级分为三大类,细分有九等,从衣食住行语貌等方面来描绘不同等级的显著表现。其中,中等阶层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显得格外虚荣造作,故吸引了大部分火力。如何伪装成一个上等人?那要牢记“费钱费时费力”“无用”“循古”“欧洲范(崇英)”等原则。但本书的用意不在于要让人们强行附庸风雅,而是希望人们打破阶级意识,从一个特别群体“另类”入手,倡导另类的生活。不得不说看书的时候确实为全程都在自我对照,非常有意思,尤其是配合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辛辣风趣的评价食用更佳。书的最后还有课后习题,我大概是65-70%的准确率。可惜本书图例不多,不然看起来更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