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读书笔记(3)篇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
作者:都梁
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人生注定要成为一个传奇。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读书笔记 第(1)篇

2019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对比了都梁的小说,和李幼斌的电视剧。客观来讲,剧比小说更精悍热血,小说比剧更有悲剧色彩和宿命色彩。小学就看了剧,很喜欢,今天读完原著,有种毁电视剧的感觉。

先说小说,小说主要由抗日、求爱、培训、特训、文革五大段。

抗日阶段,除了屡打硬仗外,穿插了和尚、秀芹两段,表现主角重情义的性格特点。楚云飞和张刚露脸对故事发展意义不大,场次较少,孔丁更少。

求爱阶段,李楚大战开篇,田雨嫣然登场,婚后爱恨交织,主角性格特点从战场延续到生活,田家父母的文人犟劲和李云龙对比也有意思。神助攻赵刚场次渐多,与冯楠会面,埋下性格伏笔。

培训阶段,孔捷、丁伟加戏,互动很好玩,四方面军不服管的劲,是战场之外的重要性格补充。孔捷不吃眼前亏,丁伟富于战略远见,不同人物结局,后文也得到印证。

特训阶段,是建国后对待台湾问题的解读,现在来讲,很敏感,细致描写特训,也非常出戏。虽然段鹏戏份增加,但比起出生入死和和尚,并不更讨喜,很多地方有些装逼。

文革阶段,不堪回首。冗长,沉重,一步步把李云龙逼死。田雨的共赴黄泉,有些突兀,梁山小分队,也略显无所作为,对于悲剧,李云龙全程的消极反抗,让人读来无力。

总之,五大篇幅,各自为战,除了李云龙一直都在,其他人的塑造上,前后呼应关联不够强。如果是展现李云龙的一生,后半部分特工分队的屡次出现,就很鸡肋。如果是展示亮剑精神,特训也很多余,文革更有些偏,篇幅上也略多。如果是控诉某些东西,那么,前面几部分的篇幅就显得很多。

总之,后面一半篇幅,在李云龙的形象已经成型后,写出的故事,很鸡肋、很窝囊,与亮剑主题想去太远。但毋庸置疑,主角,李云龙是非常个性的。

电视剧在改变上,就很巧妙。

开篇,救兄弟张大彪,杀出一条血路;收篇,培训结业,军人精神的主题报告,从实践到理论,把主题扣的稳稳的。

在戏剧冲突处理上,山本藏在暗处,楚云飞亦敌亦友,老领导恩威并施,也让战争戏充满悬念。孔捷丁伟的铁三角(喝酒嚼花生米吹牛再来十集不嫌多)、赵刚的磨合戏(出场秀枪法然后秀学问讲道理文绉绉书生被掰弯)、和尚的兄弟情(大扫荡的铺垫让报仇更合情合理)、段鹏提前出场(被和尚欺负像个小媳妇填补警卫空白)、秀芹的主动和刚烈(让前面的男人戏更有味城楼牺牲太经典有木有)、甚至骑兵连长的戏(骑兵连冲锋!名字忘了泪目)、山本的傲慢自负(袭击李云龙前偷袭师部原著没有)都很丰富有味。

举几个例子,关于山本特工队,就把和尚逃走遇赵刚、孔捷阻敌不利被撤职、城楼喊话威胁李云龙等原著没有的情节串起来,再配合楚云飞仗义出手、晋西北打援平安县等原著故事让人物提前出场,戏份更多形象更丰满,故事线更清晰,故事情节更密集。

再比如,原著的富大海,改成张大彪,开场戏,也改成团长亲自打回包围圈救张大彪,背他出来,李云龙的有情有义,张大彪誓死追随,成功成为一个经典形象。(再也没有突破过)

再比如,大扫荡时期,李云龙打摆子,病得很重,和尚背他走,他排长王奎喜掩护,王奎喜枪法出众一枪一个,但苦于和尚蛮横,子弹太少,最后拼刺刀死去,也没有投降。(小时候特别心疼这排长)

当然,追求田雨开始,战争戏没了,味儿变了,但李云龙说:追女人就像打仗,也算没跑题。不过总有点不良将军浪子回头记的感觉,怪怪的。

对比起来,剧中很多细节,从服化道到演技台词,甚至打伏击选址都很用心,不像现在某些剧,管他什么仗都在小树林老街道。

对于小说中,对战争、文革细节的补述,让很多人了解历史,还是蛮有价值。

可能还会再读吧!但我更认可电视剧,始终不愿接受李云龙最后死了。写完影评,仿佛看到李云龙在平安县城楼前,高喊一声:开炮!脸庞从愤怒、痛心,逐渐到失神,身后冲过一个个战士身影,熟悉的片尾曲在耳畔响起……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读书笔记 第(2)篇

第一次读《亮剑》是受电视剧影响的,读完后的感觉只有惋惜,因为对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不了解,所以只是为这个英雄一样的人物不能善终感到惋惜。后来读过一些别的作品,陆续的对那个10年浩劫般的时代有所了解,才知道那10年是一个神秘的时代,40多年过去了,官方依然没有对那10年有一个正面的回复,一直在遮遮掩掩,但是我相信历史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的,我们作为读者的根本不能去用好或者坏来评价历史,既然它是历史,它就是组成社会的一部分。

       但是我想说,本书作者的重点不是在写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是以李云龙的一生来诠释“亮剑精神”。书中对“亮剑精神”的解释是“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就是这种精神一直支配着李云龙不停地战斗下去,他的骨子里、血液里、肉里处处都显示出他的这种精神。他的一生似乎都在战斗。比如说打鬼子、打国军、追田雨、求岳父、教育孩子、对抗红卫兵……          我相信这是一种英雄才有的属性,而现在我们似乎对这种属性有一种后天的免疫力。幼儿园老师在教育小朋友“不许嬉笑打闹”,小学老师在埋头苦劝(教鞭这种东西也消失了),中学老师以“分”取人,家长教育孩子金钱至上,社会上到处都是网红,网络上处处都有游戏、小说、漫画,女人像男人,男人像女人……但是唯独好像失去点什么?对!好像是一种叫做血性的东西,那么多辅导班没有一个去教育孩子什么叫血性、什么叫坚强、什么叫不屈!我不知道假如现在我们国家面临一场侵略战争,我们会有多少人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战斗,有多少人会选择投降!这永远是一个假设,但是我知道“亮剑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淘汰。《亮剑》本书应该广而推之,甚至放到中学生必读书列里面,应该让“英雄”这个似乎与这个时代有点脱节的词再一次重现。

       最后只能说这真的是一本好书,遗憾在20岁的时候没有看懂这本书,感谢在28岁的时候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亮剑精神!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读书笔记 第(3)篇

记得第一次看《亮剑》这部电视剧,热血澎湃,但这已经过去了好多年。小时候,看完电视剧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上扛着枪,杀鬼子,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所以在了解战争的残酷之后,有一段时间,我都不爱看抗日战争片。

现在,重新回顾《亮剑》,心中的羁绊顿时扬起。军人的顽强、坚毅、凌厉和豪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这本书未被搬上银幕的后半部分仍然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本书的人物刻画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李云龙、楚云飞等的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

重点说一下这本小说所要传达的精神,不是狂热军国主义精神,而是一种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当你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你也要勇敢地去面对,失败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你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种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军人,更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敢于亮剑,才能活得血性,嗷嗷叫。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