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主要论述的其实是副标题:“一部由匮乏塑造的历史”,书名只对应了前几章内容。智人的演进,特别是认知革命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比《疯狂人类进化史》的性选择、《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地理环境和《自私的基因》中博弈论ESS最优策略,作者试图用“匮乏”作为底层逻辑来进行分析。有些论述的确很精彩,知识点也很多。但什么都往“匮乏”上靠,在逻辑上就不免有些不够严谨了。比如外祖母现象,恐怕就不是长寿基因被筛选出来那么简单。就像这一百多年来,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不会是基因一下子全突变成长寿引起的,没有相对充足的食物和医疗,基因再长寿也不能决定人的寿命一定长寿。外祖母现象除了长寿基因,应该还有其它因素,从而导致一部分女性能活到孙辈出生,而这些其它因素恐怕就不会是“匮乏”了吧?演化这方面,个人觉得还是道金斯采用博弈策略的论述,更加严谨和可信一些。作者在后半部分把文明、国家的出现和一个国家的消亡也全部用“匮乏”来解释,也过于执着了。等级制度的建立,文明的出现,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有时候的“匮乏”是贪欲导致的,这就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论述清楚的。至于国家的消亡,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教授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一书中,把一个社会崩溃的原因归结为五点因素,即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邦援助的减少以及社会自身应对之道,并认为最后一点是至为关键的。气候改变引起的匮乏,只占其中一部分因素、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故事性角度来看,写得很好,不愧是讲解员,功力深厚。
进击的智人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如果说是什么促使今天人类生活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那必然是一种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这种期待伴随着我们祖先一直到今天的我们。曾看到一句话这样说到想要让人们航行,就需要激发他们对海的想象,智人从栖息地因为匮乏开始去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于是踏上了蓝色星球的旅程,种族繁衍不息,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万年为单位进行迁徙,因为现实环境的匮乏,激发对于未知之地的生活探索,作者说的匮乏是一个事实,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源动力。我们不是因为想要更好的生活而去改变,而是对于目前生活的不满足而引发的改变,现实的生活永远是在第一位的,因为气候,环境,土地,资源等等这些的变化,让现实改变,而我们被动适应着这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永远不变的道理。而匮乏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也更多的是关于心理上的满足,当西方人们听说东方神奇的国度遍地黄金,他们想到的是金钱能够对于她们生活进行怎样的改善,然后是如何进行获取,正是这种想象人们进入全球时代。现代的人们和智人并未有太大区别,我们首先都需要解决的是生存,而生存的方式因为时代的发展有了多元的变化,可以看到新时代下人类的愿望不仅仅是靠匮乏来推动,更是靠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进击的智人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很有趣的一本书,有点浅,浓浓的演讲味,跟作者的职业有关吧,单位字数承载的信息量有限,结果是生动有余精炼不足。但这只能说是特点而不是缺点,因为本书的定位并不是严谨的学术。真正负分的是副标题的那句“匮乏如何塑造世界文明”,这个匮乏在书中重复了无数次,看得我浑身鸡皮疙瘩,好像不总结出个宇宙终极奥义就不叫写书,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牵强地套上这个结论。 后来想了一下,有可能跟全书的结构有关。袁硕的成名作——网上流传的那段37分钟的人类学演讲 视频名为《进击的智人》,书名同样取这个其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但是从内容来看,只有第一部分是切题的,另一半扯不上多少关系,而如果不想舍弃的话,就非常需要副标题把两段给串联起来 。“匮乏”的确把两部分串起来了,也算是机智,但不够高明,毕竟串得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