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陆文夫的《美食家》后,被推荐读了这本书。怎么说呢,《美食家》讲述的是作者与一个贪吃的“资本家”因为吃斗智斗勇的故事,整个书用暗讽描写了许多讲究的菜品也表达了文革那段时间一些自以为是的革命家们对于美食的破坏。这本书说了很多菜,热情的成都菜,“战争”的湖南菜,华贵的宫廷菜,平和的淮扬菜。写她在中国的寻味的故事同时也描述了中国那些年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的问题,全书透露着对中国大肆破坏古建筑的遗憾之情。有很多人说不破不立,说中国人多要发展要进步必须拆除一些旧有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文化与发展不是对立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凭借的是什么?就是中国延绵不绝的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正如古语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开始我只是把这本书当做一本食谱,但看着看着就觉得可怜,一个外国人在数十年前开始写中国的食谱,为中国的发展感到心惊觉得可惜,而作为中国人却只是沉醉。我记得书里讲扬州菜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看到扬州对古文化的保存,我觉得中国不会被拜金主义占领(大致意思)数十年过去了,中国比起之前又怎样了呢?这数十年中国方方面面都在发展,身为享受这一切的一份子(不管多与少)其实没有资格去指责。或许更多的是应怀有愧疚。
鱼翅与花椒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始于中国的美食,却是一本扎实的乡野调查,写的丰满生动,实在佩服作者十二分的踏实和热忱。从菜系、厨艺到食材,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章章回回,既有历史问题的反思,也有现实问题的拷问。她的理解程度远超我这个读者,重点是她沉进去了,认认真真去理解、去转述,真正做到了客观。这是一本优秀的纪实文学。以后,一定去香港茶楼坐一坐,要更仔细品品花椒、吃吃川菜,也要重新认识一下鲁菜,还要仔仔细细吃一回扬州,但至于福建,还是不去吃了吧n也许专注地做事或做学问久了,总会走向审视自我走向哲学。扶霞做了这么久的中国美食记录,最后她说累了也迷茫了,想停下然后回家。“除了日记和草图,我的笔记里还写满了乡愁与绝望”,这就是人生吧,折腾一场,然后求真。好在扬州又让她重拾了初心,我也欣慰于中国没有让她失望。n
鱼翅与花椒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2019-23本书书评
一个热爱中国美食的英国厨师扶霞,远道而来中国学烹饪,笔下的《鱼翅与花椒》读着是趣味横生,鱼香茄子,葱烧海参,麻辣兔头,鸭肠,毛肚,毛氏红烧肉,鱼翅,大闸蟹。。。。个个描绘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她最喜欢四川美食,从成都出发,游历中国,从一个外国人口中道出中国的饮食特点,饮食文化,“什么都吃”背后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我理解的“鱼翅”的含义,表面看是高贵,可它高贵的背后对野生动物的杀戮,生态平衡的破坏,“花椒”是普通的食材作料,我理解的花椒代表的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力争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妙的食品。
这是一本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盛宴,是一本集趣味性,文化性于一体的美食佳作,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