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时候有着一种解脱感。
我有时候在想作者或者莱农是不是金牛座,因为有的心理活动和所作所为真的像是金牛座的作风,也或许不是金牛座的作风,是我一个人的作风。
从幼时起,我就是从书中窥探这个世界,通过对他人的模仿完成参与以及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间有很多可以一笔带过、但是成年后又格外介意的暧昧地带,而那不勒斯四部曲,对我来说就是回忆这些暧昧地带的反思性文学。
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我的心思过于细腻,这份细腻又大约来自于我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恒久的隔离感,但作为人又不能单独脱离群体存在,所以如何合理自然地融入群体,如何合理自然地保留个性,以及,如何找到自己并与之和谐共存,这大约是我和莱农共同面对的问题。
【成长的第一课:学会妥协】n
我们希望融入集体,又渴望独特个性。这种欲望促使着我们会努力学习,获得称赞。但是上帝不会因为你是小孩子就放弃给你上课,因此,从小孩到成人的厮杀战场其实早就开启了。在记事之后,这种厮杀格外清晰频繁地在生活中出现。为什么这个玩具我不能拥有?为什么我不能时刻得到你(父母)的拥抱与肯定?为什么在你(父母)的愤怒面前我是如此的弱小,我的面具又如此的苍白无力,不能平息你的怒气?为什么我自诩聪明不费力地取得了双百,而你,莉拉,你为什么超过我那么多,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你那样轻松地将老师所教融会贯通?为什么我对知识永远是敬畏的卑微之态,而你却是知识的宠儿,一点就通,骄矜的玩弄着知识的魔法?n
我们要夺得目光,夺得称赞,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同时,上帝的第一课或者第n课又是如此残忍,它清晰明白地告诉你,什么是gift,什么是effort。而你,要学会忍耐,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屈从,学会更加努力。但同时,又要低调,如此方能合群。孩子们是会排挤最出风头的那个人的。孤立、起外号、偷偷摸摸的校园暴力,会教会一个小孩如何迅速收敛羽翼,不然就会被这些风刃割得鲜血淋漓。
【成长的第二课:学会愉快的妥协】n
有人评价这套书说,莉拉和莱农是彼此的隐秘之镜。看似高傲矜持的莉拉也会暗自妒忌莱农的看似顺利,可以读书,可以走出那不勒斯,尽管她从不主动去了解莱农离开那不勒斯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这正是莱农想同她分享,或者说,炫耀的。因为在莉拉的天分和那种在浅水里拼命向上折腾呼吸更多新鲜空气的力量面前,莱农的努力掺杂里更多世俗的、物质的味道,而且,莱农知道,这并不纯净。她们相爱且相争,似乎在通过贬低对方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过早地遇见自己的镜子,或者说,过早地认识到好友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从这一刻开始,你开始失去你自己。关系越密切,了解越深刻,求而不得、得而复失、永远循环的欲望,会在阴暗处悄悄看着你,宛如毒蝎,时不时翘起尾巴扎一下你的心,提醒你,你的世界并不完美,而这是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
你只能妥协,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这面镜子所折射出来的你的欲望、你的阴暗、你的渴望都是虚妄的,都是想太多。你现有的已经非常优秀了。
这个过程太过残忍漫长。当然,也有神经粗大的幸运儿,一辈子未曾对自己的镜子有过阴暗的揣测之心,毁灭之欲。还有一些幸运儿,在意识到之后,迅速地调节好自己,知足常乐。更多的是莱农这样的比普通人优秀一点的普通人,一辈子都在这样的阴暗和道德之下挣扎。
这一切的原因,或者说原因之一,就是来自妒忌。
【那些我们成为不了的人】n
我不知道成人后还有多少人对身边的人抱有妒忌之心,我是有的。我承认这一点,妒忌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一面哈哈镜,放大了我每一处缺陷。
小学我羡慕a的字,b的画,c的零用钱,d的朋友多。
中学我羡慕e的成绩,f的朋友多,g的老师独宠。
大学我羡慕h的果断坚毅和朋友多,i的办事能力,j的学习能力,k的顺畅恋情。
工作我羡慕l的慧眼独到,m的应变能力,n的巧舌妙思。
读研我羡慕o的音乐能力,p的自信,q的悟性,r的洒脱,s的友谊,t的甜蜜恋情。甚至u的白色皮肤,v的厚重发量,也都是我羡慕嫉妒的根源。
说好听点,是我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眼睛,说难听点,我这人过于自卑敏感,心思阴暗曲折,与人相处过于拘谨。
作为我生命中a-z存在的莉拉,他们看似毫不费力的获得了很多我求之而不得(有的甚至至今也未曾得到过)的东西。虽然后来我们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我一心考研读研,他们在外打拼结婚生子,出国留学,等等,但是曾经的生活圈却还是将我们紧紧牵引,这是逃离不掉的宿命——就像无论发生了什么,莉拉和莱农都是不能脱离于那不勒斯的存在,那不勒斯的暴力,喧闹,落后,猜忌,就像深深植根于他们内心里的食人花,永远在适当的时候提醒着那不勒斯的存在。
我不知道你们同你们人生中的a-z先生/小姐是怎么相处的,我是至今都保留着一种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曾经被我同学称之为「幼稚」,不应该在我这个年龄出现的情感。我嫉妒他们的才能与生活——那些我想拥有却不能拥有的事情,我嫉妒他们本人——作为一个自卑又倔强得将自卑改称为「谦卑」的人,我真的很嫉妒他们那与生俱来似的自信淡定从容,我嫉妒他们的未来——我可能拼命努力,也只能让我的孩子活成他们现在的样子,而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早就在更远更高的阶层喝着我喝不惯的咖啡。但是,我又是真心喜欢这些人,可我的喜欢总带有占有成分,而优秀的人不是属于个人的。
【莉拉】n
这篇书评相当于是重写了一遍,为了莉拉。
有读者评论我的书评问,有人会身同感受莉拉吗?n
我想,大约是有的,但大家读这套书的伊始,就是将自己放在了莱农的瞳孔里,脑袋里,心脏里,观察着莉拉,试图树立一个全面的、丰满的、立体的莉拉形象。但是人的回忆和观察总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而这就会导致感觉与分析被迫延迟,并被大脑进一步加工,抹掉对我们不利的,放大对我们有利的,这也就让莉拉在神秘之上,更加神秘。
我们只知道她是被上帝眷顾的宠儿,尽管她一生波折不断。但我们必须得承认,她所想做的事情,一向都是做成了、且做出了一番事业了的,远超人们的想象之外。在那个女性地位还甚是低下的社会,她是一个奇迹般的、可以令世俗又高傲的索拉拉兄弟折腰、令自诩不凡的尼诺感到可怕的存在。
她是罂粟花,在不经意间令人着迷。她是玫瑰花,扎疼你也令你愉悦。她是仙人掌,汲取一切水分生长。她是橡树,独自成荫,不攀附,不躲藏。她是缪斯,灵感之泉恒久流动,而她总是捧起两三捧泉水将旁边的沙聚成堆,再又怏怏而无趣地将这沙堆推到,泉水之盛令人嫉妒,沙堆之高令人生畏,随意随性到令人生恨。这就是莉拉。这样的人注定是少数的,在疼痛中才能成长,在强压下才能坚韧。
这样的人,注定难以拥有世俗眼光所归纳出的女性特质,而她的强大又令男性生畏,就像一个独立在世界之外的人物,冷冷观察,不愿融入,到最后只想消失,抹掉自己的一切痕迹。
我们是莱农,这是作者的视角决定的,也是世俗之见决定的。毕竟我们已经学会了成长教给我们的两个课程:学会妥协,学会愉快的妥协。有人说,自己最讨厌的就是妥协,最喜欢的就是折腾,就是生命不止,不作不息。但是如果真的沉下心仔细想,有多少自以为是对命运的抗争胜利之举,其实是多方面力量的权衡之果,这其实也是妥协。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妥协」:认识并权衡不能改变的事物,选择最有利的一条路。
在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之前,我们还要考虑传统社会和教育对我们已经施加了的影响。传统的社会以和为贵,以随波逐流为贵,以泯灭个性为贵,即便我们曾是莉拉,最终我们也会活成莱农。莉拉只是极少数。我们只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和揣测莉拉的每一个行为,而终究不能以第三人称书写这个故事,因为我们无法书写莉拉行为之后的心理活动。
这篇书评很杂乱,因为我不想谈里面的政治社会大背景,这方面我不是专家,故而丝毫都不涉及。我也不是女权主义者,从中分析出女性的女权意识和独立意识是如何得以发展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将一本书与自己的生活感悟挂钩。
但是好书不应该就是如此么?写出他人不能写出的话,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读者——当然,在文中,这一点被作者视为效力微薄的手段。但,凡是写过的必将留下痕迹,而痕迹不会被时光轻易抹去。
失踪的孩子读书笔记 第(2)篇
结束了,埃琳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整个故事是以埃琳娜和她的好朋友莉娜来开展的,以朋友的视角去写完别人的一生,同时也回顾自己的一生,突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孩提,青年,中年,老年,谁又会记得那么清楚呢?记录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埃琳娜很羡慕莉娜的聪明,尽管她因为家里的种种原因,只上到了小学五年级。但是埃琳娜从小学一直上到了比萨高等师范学院,她的母亲因此为傲,因为她那一瘸一拐的母亲会认为她是那个有出息的孩子,尽管她没有像莉娜一样嫁给肉食店的老板成为一个阔太太。
埃琳娜学习的目标就是摆脱她的母亲,她不想成为和她妈妈一样的人,在那不勒斯的那个小城区都觉得埃琳娜会读书。她从小就喜欢萨拉托雷家的那个大儿子尼诺,尼诺从小就很反感他自己的父亲,因为他是一个几乎不怎么看书的诗人,还凭借这一点去到处散发魅力,让那个寡妇误以为她遇到了真爱,之后马上抽身离开,那个莉娜的小姨梅丽娜也疯了。
有时候在想,文学对于有些混蛋来说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被玩弄的人虽然不清楚他到底说的什么,但总是会发笑。我不是很清楚,现在的笑是在试图逗笑那个你想勾引的人还是你在掩饰自己的尴尬。
所以我真的很讨厌靠文学来俘虏女性的人。结果尼诺却联系了埃琳娜和莉娜的前半生。他逃离了他父亲,他变成了一个比他父亲还要恶心的人,他随意播种,只享受快感,甚至连家里的五十岁肥胖女性都不放过,埃琳娜很恶心他,但是她却想要欺骗自己,和他重归于好的生活。
他总是害怕承担责任,一个总是卖弄文学的人,凭借女人去爬到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他认为女性是无罪的,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尼诺的眼里,性就是自由的,与爱情婚姻都没有关系,如果我想让它发生,没有任何负罪感,那么人类都会接受它。这就好比总是在给别人讲道理的糟老头子,用你说讲的道理去给别人洗脑,用圣人的身份去为所欲为的恶心。埃琳娜原本和彼得罗已经结婚了,孕育了两个很可爱的女儿,她就是为了他,抛家弃子。但是任何人当真正看清楚了一个人的时候,都是会放手的。
埃琳娜真的永远都会赶不上莉娜。埃琳娜的学习能力仅限于有那个环境去学,她就会去,而莉娜是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都想去学。朋友的友情为什么有时就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她们会相互伤害,但是也会相互真心帮助对方,希望对方能过好自己想过的生活。
不用总做出一副文人作家的样子,那样让人讨厌。有的时候我们应该关心身边的人,事,背景。那不勒斯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城市,莉拉最后选择了离开埃琳娜的生活,因为她最终违背了她当初答应她的诺言,“不要把她写进她的小说里”,莉娜彻底消失了,留下了一开始她们在儿时地窖下的那两个布娃娃。
真正会学习的人就是这样的,莉娜从未放弃过学习,在她失去女儿的那段很长的一段时间,她都去图书馆,她爱看书,学习能力极强,她能用心理去控制另外一个人,究竟是谁拐走了她的女儿,又是谁杀死了索拉拉兄弟?恩佐最后的生活?这些似乎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时间总会去疗愈曾经的一切,很多东西也会重归于好,就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
莉娜是一个天才,但她从未这样去标榜过自己,她没有刻意的去改变过身边的任何一种境况,但是她却用她的力量给了身边的人许多慰藉,但是她暴怒,脾气不好,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适时的时候做适时的事,她就是那样的人。
她永远都不会受别人控制,人生不会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法律有时候不会帮助最底层的人民,那你要放弃自我吗?如果你没有想法,那你永远都在听着别人的建议。建议是可行的,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做到别人希望的那样。
所有的矛盾都会随着时间淡化,我们会忘记曾经的伤痛,每个人每个故事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就像现在生活里的一样。
你一定要坚信:自己正在做以及坚持的事情。随着环境的变化去张力化自己,偶尔有一点点倾斜没有关系,最终都会正常的,你的脑子也会正常。
失踪的孩子读书笔记 第(3)篇真的是越看越心累,然而越看越舍不得放弃。作者可以如此直白的深挖心里最阴暗最复杂的活动,就好像我们活在作者的心里,走过她所走过的,看到她所看到的,想着她所想着的。生活可以在这样晦暗苦涩的背景中展开并且延续,各色人物也都以各种方式自我展示。莉拉是一个让人又敬又怕又捉摸不定的人,感觉到她所经受的心灵折磨,为她的各种冷静镇定感到无力的心痛,又为她越来越超脱世俗的眼光和状态不知所措。莱农,有着各种世俗凡人最直接的情感,或温暖或阴暗或利他或自私,很真实,却又让人亲近不起来。看了莱农的叙述,我忽然也开始反思我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是不是也在走一些她的套路:一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实在孩子心里可能是个可有可无没有直接沟通的虚幻角色。怎么说呢,一本让人心情复杂的书,看了绝不会后悔,然而,绝不会看第二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