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伯庸的最新作品,不同于往日的风格,但是同样好看。亲王之前的作品更多是“历史可能性”小说,披着历史的外衣,讲述的是小说故事,或悬疑或惊悚。然而这部作品,则是看起来像是小说,但确是真实的历史。书里那些精彩的斗争,曲折的故事,复杂的人物背后,是繁杂无序的史料整理成章的结果。或许是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明朝的历史似乎更为民间津津乐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相比清朝腐朽落后的形象,仿佛明朝代表了华夏文明最后的荣光。而当你拨开历史迷雾,探寻大明的细节时,或许才能看清真相。当我翻开《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时,首先想到的却是和《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做对比。同样是讲述明朝历史,同样是用了小说的笔法,恰好从三个维度展示了大明王朝的面貌。《明朝那些事》是一条时间线,顺着276年的时间节点,看到了风起云涌、金戈铁马和成王败寇。从“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大明朝王朝拉开序幕,“永乐盛世,万邦来朝”到达顶峰,“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到最后“嗟尔大明,气数已尽”,大明王朝落下帷幕。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万历十五年》是一个上帝视角的剖面,用“大历史观”的新颖角度俯瞰大明王朝的历史。“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粗浅而无固定原则的儒家道德观,而法律则缺乏创造性,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万历十五年,即大明王朝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王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再如何伟大的英雄,终究为时代所限,终究只是画中人。而当你站在画外,俯瞰这段历史时,耳边仿佛能听到一声叹息。《显微镜下的大明》则是微观视角。把历史节点放大无数倍,从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看大明王朝最底层的细节。在这里,看到的是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在无数个真实的细节中,展现的是一幅鲜活的大明政治生态图景。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不同于《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着重描写英雄人物,《显微镜下的大明》从底层小人物开始写起,从那些不被历史学家所深究的底层生活里,探寻大明王朝的命运起伏。仿佛能够看到,大明王朝这个精密的机械,齿轮如何一点一点生锈、折损乃至崩坏,最终导致整个机械系统的崩溃。读懂大明,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应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显微镜下的大明》补上了这一环,或许是关键的一环。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第(2)篇徽州府歙县丝绢案、徽州府婺源龙脉案、徽州府歙县杨干院祖坟案、成都府彭县胥吏舞弊案、顺天府岳氏杀夫案,作者通过五个发生在大明朝的真实案件我们还原了明朝基层的真实生态。此外,作者还用将近一半的笔墨描述了大明户籍管理机构——南京后湖(玄武湖)黄册库的前世今生。
大明重农抑商,农业税是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这也意味着记载着全国户籍信息的黄册和记载着全国土地信息的鱼鳞图册是国家统治的基石。而这些档案的制定离不开基层的乡绅与胥吏的协助,可以说他们才是基层真正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大明虽然正税(农业税)不高,徭役等杂税却种类繁多。这些杂税的摊派同样离不开胥吏和士绅。在缺少技术手段辅助的大明,档案管理是个繁重的体力活。士绅和胥吏联手可以轻易地篡改档案、欺上瞒下,并借机勒索平民。在作者描述的各个案件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人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层层盘剥之下,平民背负沉重的负担,国家财政来源却日渐枯竭。长此以往,大明这台机器也慢慢老化直至报废。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第(3)篇“贪污腐败,徇私舞弊”可不是仅这几个字这么无关痛痒,“民不聊生,惶惶不安”也不像字面那么轻若鸿毛,造血的是百姓,被敲骨吸髓的也是百姓,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实际上就是百姓求生的历史,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不重视民生,必遭反噬。
大明就好像是一个动脉硬化的病人,因为长期贪婪地吃油腻食物加酗酒,身体各处血管已变得狭窄无比。血液壅积于中途,无法送至中枢。张居正的改革,是在血管里做了一连串支架,暂时保证心脏获得足够供血。可是他没办法改变大明暴饮暴食的习惯,也无法逆转血管劣化的趋势。时间一长,血液越发油腻,血管越发脆弱,梗塞点越来越多。到最后,就连支架也没什么效果了,只能靠“三饷”之类的举措像打吗啡一样疯狂透支残存的生命力。到了这个时候,无论阉党还是东林党,谁当权都无关大局。祸因早种,积重难返,大明的覆亡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性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