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明王朝276年浩瀚如烟的人物中,有太多能人志士,但最让我喜欢和崇敬的只有张居正。不否认在历史的记载中他也有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打压政敌等等,他就是这么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伟大又真实的人。所以当我们划开历史的长河,去认真了解这位四百多年前的他时才会如此的感动,看到他于我于你都一样,都有自己的挣扎,自己的欲望,也有自己的贪婪,才能明白那个力排众议、坚持改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张居正有多伟大!n理想或许每个人都有,但能有足够毅力实现理想的却不多。我们经常说自己长大后都变成了之前所讨厌的模样,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大概就是基于良心和理想,有些人走着走着丢了良心,有些人走着走着丢了理想。我一直觉得张居正是个复杂的人,他没有作者写的这么高尚,也没有死后被清算的那么不堪,他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是个有理想也有良心的人。四百多年后的我,拔开历史迷雾,透过万千文字,似乎看到了四百年前你在夜晚接着微弱灯光,坐在案前,手边是批阅不完的奏折,不知过了多久,你终于处理好了当天的工作,从容的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着窗外透过枝叶的斑驳月光,那一刻的你,想的是什么呢?家事?国事?天下事?n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秋,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一个民族都自有其值得缅怀、不容忘却、而又在时光长河里逐渐被淡漠了的英雄、但他们的精神早已汇入历史,那正是中华名族不屈的脊梁。历史从来就不是由文字传承,笔墨记录的,它的魂灵涤荡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永世不灭。
风雨张居正 读书笔记 第(2)篇<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今天终于看完郦波写的《风雨张居正》,回想读此书的“因”,应该是缘于郦波老师。第一次知道郦波老师是在中央台的成语比赛大会上,他和蒙曼老师对成语的典故的解释与点评,感觉这位温文儒雅的老师不但博学多才,而且低调内敛、同时还有些小幽默,所以比较喜欢和尊敬他。
今年3月,在微信读书的书城中,看到有郦波老师撰写的《风雨张居正》,所以就断然下载,每天基本上是在上下班途中进行阅读的。读这本书多次让我潸然泪下,我想原因应该有两个:第一是张居正悲惨的结局,感觉不公平,表示对他这么多年来呕心沥血功绩最终功亏一篑结果的惋惜。因为张居正始终以国家利益 至上,迎着反夺情的伦理风暴,把改革事业进行到底;而当他夙兴夜寐、日夜煎熬的完成了最后三件难事后,因病而亡后,小万历对其老师,这样一位多年亲于父亲的张居正进行了残忍反攻清算,他不仅没有报恩,反而抹去 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衔和荣誉,同时对张居正的家人,子孙痛下狠手,这样的结局让我惊愕与悲痛,觉得不应该这样;第二是对他的子孙张同敞,一位像他的祖父张居正那样舍身为国,一样的大义凌然的面对死亡,应该说是张居正留下来的那种“精诚”的精神所感动。
是的,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 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
风雨张居正 读书笔记 第(3)篇这是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
的讲义整理后的出版物。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从更多方面去了解一代名相张居正:少年神童、青年才俊、中兴砥柱、晚年郁忿、青史留名……你可以看到大明第一宰相是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依靠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过人的政治智慧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实施各种治国安邦之策,使大明王朝出现了所谓的“万历新政”。当然,我个人认真作者是抱着祟敬的心情去写的,因此对《明史》、《明神宗实录》中多处对张居正不好的描写,作者都认为不真实并提出了个人见解,这属于见仁见智,我不敢苟同。但是对张居正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的评价,我是认同的,而且并没有说他是个清官,这一点也是中肯的。不知道几百年后的另一位权臣宰辅曾国蕃是否也研究过张居正,他也是能臣干吏,也干过匡扶王朝的大业,恰恰也无清官之名。当然,张居正、李太后、小万历,一个好老师、一个好家长、一位好学生的“三好”教育模式,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