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作者:杨绛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记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之所得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通过这本书我深深的被她那朴实无华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打动了,她的语言里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足见杨绛先生学问之渊博。一位百岁老人经历了北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她虽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但因战争原因也遭受过生活的困苦和颠沛流离的坎坷,后与钱钟书先生相识,二人可谓是天作之合,无论才华还是门第,都是绝对的般配,他们两人相濡以沫夫妻间偶尔还会以才学互斗一二,也是颇有情趣,当他们的孩子钱瑗出世后,家里更是热闹起来了,杨绛先生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有过非常精彩的描述,对于他们父子俩的名人轶事杨先生只是略说一点就足以写本书了,可见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位幽默风趣之人,而钱瑗那就是二位老人的心头肉掌中宝,更是集杨先生之才和钱先生之幽默于一身,可惜造化弄人,最后年纪轻轻就死于疾病,真是令人惋惜,不知不觉中我的眼泪竟随着杨先生的描写而潸然泪下了。

杨先生在这本书里写的是她对生命的感悟,对过往的回忆,讲的最多的是人应当要修身,锻炼自己的灵魂,外界的诱惑太多,若修为不够定性不足,则很难抵御,一不小心就跌进欲望的温柔陷阱中,到了暮年之时而懊悔不已。杨先生的行文风格很独特,前面是她的正文部分,分章节来写自己的感想,后文用很大篇幅写注释,深怕读者会不理解所引之名言或故事,让人由衷敬佩杨绛先生的认真负责,于细节之处深思熟虑,令读者为之感动而愈发喜欢这位百岁老人。

杨先生虽然走了,可是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她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向她学习那种含忍爱自由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修为,锻炼自己的灵魂,在晚年之时也可以写一本回忆录,来缅怀自己曾经丰富的人生经历,当然也可以写点自己的感悟,虽没有杨先生这般通透,但也可以不枉人世走这一遭了。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走在人生边上,除了年龄,还有灵魂。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成。希望将灵魂洗净铅华然后“回家”,对人生来一次深思,对生命进行拷问,到底我们匆匆忙忙来往真正的意义所在何方。

         之所以会为人是因为“灵性良心”,杨先生,百岁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为人的定义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灵性良心”就可称人。所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能容忍、容纳很多其实不配称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论看到了,人初生为赤子时的纯白,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努力去纠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东西。而我认为“性恶论”更加符合对现下人的认知,人性里最多最广泛的是灰色地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次才是纠正。人,生来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来修修补补。这艘船上有“灵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风浪的大海上,这一点点的东西要经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验,风平浪静时见不了可贵,最可贵处当在漆黑夜里的狂风呼啸、海浪夺命中。

      作为掌舵者的自己,当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柔弱,又坚韧,深自敛抑,且一生有少女相。真的是美丽又贴切的形容,尤其是少女相。

对于钱杨夫妇的了解不多,除了曾翻过的《围城》《我们仨》,就只有薄薄的这本《走在人生边上》,但大致还记得这一家人曾经的波折与欢欣。

灵魂肉体,良心道义,虽有不认同的部分,但若只做老人教诲,还是很值得一看。当然最喜欢后记中的补充阶段,真实又令人唏嘘。

书中语言并不难懂,偶尔叙叙不断,但总不乏冷静深刻之言。只是评论里的否定质疑声让人不大愉快,分享版的自言自语只是单纯表露想法,对错争得无聊又无趣。

翻到最后是照片,100岁的期颐老人,头发花白,却和蔼沉静,依旧拥有着少女般温柔纯净的眼睛。我还记得一篇文章,名大概为《死得是个读书人的样子》,毕竟年代久远。现在杨绛先生已回家,与她的默存与圆圆团聚,我想她走的时候也应该是个读书人的样子,优雅慨然,安宁静默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