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大历史角度看曾国藩n曾国藩最大的争议在于代表满族统治的政府去镇压汉族的太平天国起义,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更大的历史角度上去看,曾国藩维护的是什么?绝对不单单是清政府的统治,而是中华传统文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毁灭性颠覆,这是与曾国藩所接受的教育相违背的。其实曾国藩一生的历史轨迹都可以通过大历史的维度去解读。例如曾国藩中年之变,一个人是应该恪守道德底线,像海瑞一样成为时代标杆,还是应该放弃自我内心一些坚持,去向张居正一样做治世之能臣,显然曾国藩前期是偏向于前者的,就是立业不能违背内心道德准则,但是在丁忧之际,重新思考人生核心要义的曾国藩选择了要先立业,道德准则要服从于建功立业。站在大历史角度,无论是对于人民、还是对于政权,一个平庸的道德楷模意义不大。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个人选择上,取义是更为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毕竟只要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就可以,而建功立业则是更为难等可贵的一件事情,因为需要一个满腹志向的人虚与委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这个层面曾国藩更为可敬。曾国藩湘军的成功与王阳明的平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属于文人带兵取得巨大成功,成功也都源于对于事物本质的剖析。例如湘军依赖团练建军,一是都是亲戚乡里,犹如斯巴达勇士一般,上前杀敌必然相互保护,而不会相互挖坑;二是高新揽才,凡是当过兵的一概不要,杜绝其他清军的匪气和戾气;三是将军阵亡部队就地解散,造成士兵为饭碗必然死保将领……以上数项,再加上曾国藩对于西洋兵器的研究致用,导致湘军成为战斗力远高于清军的一支部队。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你可以认为只不过是将行将就木的封建清王朝灭亡时间顺延了五十年而已,但是其对于太平天国的胜利,其作为传统儒家代表成为清朝权利至高无上者,都是得意让中华文明没有遭受毁灭性打击,所以从大历史角度而言,其维系的不是清王朝政府,而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并且证明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这是2019年读的第一本书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之前也看过很多人的传记,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看一个人的传记而钦佩一个人,曾国藩是第一个,一个天资平庸,甚至都不能说平庸,而是有些愚钝的人,加上一个身体如此不好的人,能称的上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文化大儒,更不愧为千古第一完人。
起初我了解的曾国藩只是从高中历史课本上了解的他,只知道他是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还有就是他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是个卖国贼,名声并不怎么好,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对他的误解是有多深啊!我误解了一个伟人的良好形象。所以这本书很适合对曾国藩没有过具体了解的人读一下,能让你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了解一下曾国藩,从十四岁看秀才,六次不中,还被考官评为“文理不通”,到都来直至翰林院,通过每日的自省达到了自己的辉鸿人生。
在天下大乱之际,他一个一介书生以一人之力,创办湘军,在困难重重之下打败了太平军,打败了长毛军,最终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并通过自己的每日自省达到了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至高的人生境界,有太多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敬佩的地方了,真是世人皆应读曾国藩。
立功方面,一平定太平军,二开展洋务运动,平定太平军对大清朝来说续了一口老命,能够在苟延残喘的多活上几十年,开展洋务运动对中华民族来讲为近代科技打下了强烈的基础,也为中国近代科技开启了新的篇章。
立德方面,为人正直,严于利己,宽以待人,终日自省,言行如一,通过几十年不变的作息时间来克制自己,实在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立言方面 ,其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以及广为流传的曾国藩家书,真是情深意切。
世上只有两个半人做到了,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他被称为半个“活圣人”,实在令我佩服至极。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这是曾国藩的一部简要传记,大量引用他本人的书信和日记,作者毕竟是专业研究历史的,出处都有根据,可以让读者对曾国藩的一生和他经历的晚清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因缘巧合,经历了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演进。他的自我克制精神确实可以成为楷模,他对西洋人和制度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见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人,他可以说是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在研究和欣赏。以前因为意识形态的偏见我们知道的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现在深入了解历史后才知道这是功非过。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和人民面对的空前浩劫,曾国藩保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应该给他应有的历史地位。书中引用的简单文言文都要用白话文翻译一遍,好像并没有那么必要,有点是为了凑篇幅而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