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彼岸花有红、白两种,红色彼岸花盛开于地狱,白色彼岸花绽放于天堂。一个代表堕落,一个代表新生,它们是矛盾的共存体,如同《香水》的主人公——格雷诺耶。
他出生在巴黎最臭的地方,却是一个天才调香师;他想构建一个味道的王国,却用杀戮去获取那一缕芬芳;拥有世间最灵敏的嗅觉,却闻不出自己身上的味道;他明明可以成为艺术家,最后却成为刽子手。你无法爱上他,却也无法憎恶他。
梦寐以求的自由希望,如此遥远
本书设定的背景是法国革命前夕,书中有很多关于臭味的描述,让我们在简单粗暴中认识那个世界,那个充满了自私、麻木、贪婪、冷漠、无情的世界。在那里,每一个人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都在抛弃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比如亲情、正义、名誉、怜悯等等。所以那些臭味代表着什么?也许那些臭味正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射。格雷诺耶就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在充满臭味的环境中寻找心目中的味道。
本书从一开始渲染的氛围,就是一个腐化堕落的社会,人们就像带着枷锁活着。而格雷诺耶的出现,更像是一个想要突破这个社会的存在。他抗拒周围的味道,又何尝不是对那种黑暗生活的抗拒?而香味在那个充满臭味的环境中,更像是一座灯塔。对香味的向往,又何尝不是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格雷诺耶生来没有味道,就像一个局外人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别人注意不到他的存在。在生命中,有一天如果被所有人忽视,是不是等于不再存在?
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他,也曾选择远离人群,独自一人生活生活了七年,在想象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度;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人群,尽管他依然抗拒周围的味道。人们从一种生活变到另一种生活,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社会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更是困难重重。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无不伴随着血腥,格雷诺耶的变更之路也充满着杀戮。
他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可笑,又有些可悲,自己的存在居然需要去证明。他用衣服、鞋子、化妆品来装饰自己,他制造臭味让自己变得与其他人相同。环境是臭的,人也是臭的,这依然是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控诉。他给自己戴上种种面具,让自己能够融入那个社会,让人们不再忽视他的存在。他就像一只空杯子,去盛满那些人们所关注的东西,哪怕是他不喜欢的东西。
他既是无味的,又是所有味道的集合。他就像是所有的人性叠加在一起,任何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面,美的或是丑的,善良的或是邪恶的。
格雷诺耶曾喝过两种香水,一种代表着自由,一种代表着希望。自由和希望,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然而,有些人这辈子都没真正拥有过,它们仿佛就在身边,却仿佛又远在天边。
偏执畸形的香水人生,爱恨交织
香水的香味分前调、中调和后调,随着酒精的挥发,香味一一呈现出来,有清新、有浓烈、有醇厚……人生亦是如此。每个人都像一个调香师,调配自己的人生。格雷诺耶对味道的敏感,让他懂得察言观色;他学习制香的技巧,让他有了生活的手段;他远离社会,让他对人生有了沉淀;他回归人群,让他的理想得到升华。他经历过疾病,接近过死亡。从最初的蛰伏,到中间的隐忍,再到最后的爆发,这是他的人生经历,他走的每一步也是他的选择。他将人制成了香水,他将人生活成了香水。
《香水》看似一本无爱的书,更多的是互相伤害;这又是一本有爱的书,讲述了主人公对香味的爱。他爱香味,没有利益,发自肺腑,可以为之失去一切,是什么让他的爱如此地畸形?
他的出生就是个悲剧,被随意丢弃,差点死掉,没有人在意他。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被利用,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人的关心,人们只是关注他的技能,而不是他这个人。他伪装自己融入人群,而他自身其实非常孤独,而且缺乏安全感。也许,在他看来,任何东西,都没有香味来得靠谱,任何人都是在利用他,只有香味不会。他把香味当成了自己的伴侣,他像爱一个人一样爱着香味。
有些爱往往被人忘记,有些恨却让人永远铭记。人们看到了他的杀戮,却未必能够看到他的专情。他想获得爱,却又恐惧爱,他将爱转移到了香味上。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会变成一个对香味如此偏执疯狂的人?这个结果到底应该归咎于他自己,还是归咎于周围的环境?我想,应该都有原因吧。
人的经历影响人的选择。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将不会同意你再回头好整以暇地将“善与完美”的一面与“邪恶与败坏”的一面轻易化为黑白两道。我希望你能一再思考一个问题——我有可能成为恶魔吗?”这是对路西法效应的一个概括,说明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他从小能受到多一些关爱、理解、体量、包容,他的人生又会不会是另一种结果?也许并不是他抛弃了光明,而是光明抛弃了他。
他身处地狱,渴望得到救赎,他在用黑暗的方式诠释对光明的向往。你可能会恨他的残忍,恨他的无情,但也许会不经意间产生一丝对他的同情和怜悯。
红色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白色彼岸花又称作曼陀罗华。他是天才还是恶魔?是曼珠沙华还是曼陀罗华?
读完了香水,却未必读懂了香水。
香水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看了小说也看了电影,自己想了很久,发现还是摸不清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或者应该是,我究竟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主角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始终记不住名字的我)出生在法国最繁华的城市巴黎中最肮脏的地方,作为被母亲丢弃的第五个孩子,他并没有像前四个兄弟姐妹一样默默死去,而是通过放声哭喊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获得了生存的权利(这也是作者的观点,虽然我不大赞同,但是换个角度来说的确也是如此)。明明生于最肮脏的地方,他本身却没有任何味道,并且还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鼻子,他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他是坠入凡间的天才恶魔。
抚养他长大的加拉尔夫人、制革匠格里马、香水制造者吉赛佩·巴尔迪尼、德·拉塔亚德-埃斯皮纳斯侯爵,这些出现在主人公生命中的人无一例外地都内心肮脏、自私自利,他们在主人公离开后也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南派三叔说过,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村上春树也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种是太阳,另一种是人心(不知道原句是不是如此,反正意思就是这样)。说这些是因为,我觉得不知道是主人公反映了这个时代,还是这个时代造就了主人公。生来无味也无爱,又浸泡在肮脏下作的环境中,从来没有人给过他一丝一毫的真情爱护。所以他的世界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对错,有的只是对自我的追寻,对味道无尽追求。我知道他的行为是多么的恶劣与惊世骇俗,可是那些内心丑陋外表虚伪的人们又好到哪里去呢?他是一个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被对待被呵护被爱的可怜人,也是一个为追寻心中所想而不择手段的天才恶魔,至纯至恶。他耗尽心血后才发现,自己始终得不到他人真挚的爱,也不屑得到这一群浑浊污秽人们的爱,他渴望有一位纯正清醒的人将自己毁灭,所以当被害女孩之一的父亲里希斯拿着剑朝自己奔来时他满足地张开了双臂等待死亡,可他得到的还是令其绝望的回应,所以他回到出生的地方,最终进行了自我毁灭。
想起看过的一段话或许适用,“不加约束的渴望有时会放大人性中的恶,没有控制的执迷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苦果。所以,当我们为了追求自己心中所愿不顾一切时,不要忘了停下来想一想,这一路走来是否也因为太强烈的渴望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忘记了初心,或是放弃了某种本应坚守的底线。”不过相对于书中的世界,这段话也只是更适用于现在,所谓的初心与底线,主人公从来就没有过。人们对他的憎恶与怨恨,不过是因为他危及到他们的利益而已,这样说来,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最后人们分食主人公的场景,与主人公为了“气味”而杀人的场景又有何不同呢。
香与臭,纯洁无暇的少女与肮脏污浊的人们,善与恶,最美好青春的肉体死在了欲望的驱动下,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最丑陋的人们却依然心安理得地活在这虚伪的世上……美好的事物终被毁灭,企图想追求美好改变一切的人也不复存在。错在主人公的极致疯狂,更在这社会对爱与希望的摧残。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再可怖,也只是当时的冰山一角,这样的时代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发生改变,但它不该被遗忘,因为这样历史也不该再被大肆重演。
香水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读完此书,又一次翻看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电影更立体,小说更细腻。
格雷诺耶,一个无味者,对香味却有异乎寻常的敏锐,一名杀人犯,为占有香味不惜夺去十一十三二十五位妙龄少女的生命。
小说和电影的高潮处着实让氲氤的读者震撼,刑场瞬间变成了一场盛会,只因那一帕方巾几滴香水。丑恶的人们撕开头巾、衣裳,欲望和伪善弥漫,杀人犯变成了天使。
而他,只用一滴香水,足以迷惑全世界。可怕的令人窒息的香雾从他心灵的沼泽升起,只想在自己真实的存在中能有一次,哪怕是唯一的一次,从他人眼里得到对于自己唯一真情一一憎恨的回答。然而广场上的人们(包括受害者的亲属、法官、主教、屠夫、贩夫走卒)都成了香雾的俘虏,让他始终无法遁入自己曾经的希望。
香雾把他和他们淹没,难一忍受的压力逼入身体的内壁,控制着人心,释放着丑恶,真是香水有毒!
真正的佳作,作者功力了得,用最美好的存在揭示丑陋的世界,鞭辟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