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文道在2010年时曾说:“我无法用更多的话语来评论李娟,但她绝对是我今年最大的发现”。李娟在本书中记叙了自家随游牧的牧民辗转迁徙的生活,生活条件艰苦却充满乐观,时常能让你会心一笑。文笔朴素却时常天马行空。
在知乎上看到有一个关于李娟的问题的回答,说是有作家看到了李娟的文字,老泪纵横,心想自己这辈子是不是写错了文字。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夸张,但是我确确实实从本书中感受到了一种和其他作家不一样的文风。这种文风是来自美丽的阿勒泰的向往?还是来自普通与平凡的坚强、乐观和温暖……我说不上来,不过,绝对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小说”似的散文。
阿勒泰的角落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朋友推荐的书,看的途中又推荐给了其他朋友[偷笑]真真是本令人惊喜的书! 李娟总是能把贫瘠的生活过得生机勃勃,一家人尤其是妈妈更是经常做一些“得意的事情”[奸笑],即使在草原单调无聊的生活、恶劣的生存环境(盐碱水啊蚊虫啊零下三四十度啊淋漓尽致展现)下,依旧是爱折腾,爱生活,过得随心所欲,易于满足的。同样偶尔也陷入关于世界的哲学思考,想法一旦自由地散开,到最后收不回来却又有怅然若失的感觉,这样的时候我也有,但我描述不出。还有那些关于边疆民族的慢生活和那里可爱的人们,“三大五粗的男人趴在趴在柜台上,花一两个小时观察货架上的商品,最后才买一小瓶“娃哈哈”,插上吸管,倚着柜台慢慢啜。啜完后,再花一两个小时趴在柜台上打量货架上剩下的商品。”还有倚在门口慢悠悠看李娟拉面的男人…还有那个自由又孤独的喜欢裸着在山野里瞎逛的妈妈…
阿勒泰的角落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阿勒泰,也是我生活过的地方。但是阿勒泰太大了,每个地方的生活太不一样了。直到离开新疆之前,一直在读书,没有作者这么丰富的生活,从没和少数民族在一起居住,从没有搬过家,从没独自跑到山里(我只记得一年四季向北都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而我家周围山的影子都没有)。但我熟悉长达半年的漫漫寒冬,一眼望出去,除了白茫茫,还是白茫茫……我熟悉秋天高远的天空中盘旋的鹰,夏天渠道里流淌的即使是最热的七八月份依然冰凉浸骨的雪山水,荒凉的戈壁被太阳炙烤着,沉默的像一个远古的传说,还有五月份才缓缓迟来的春天,老师领着我们去河坝寻找春天,在刚解冻的地面上,掩藏在枯草下的那一个嫩绿的芽……艰苦的自然环境内地人无法想象,但那是我童年的乐园。阿勒泰有许多角落,每个角落都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热爱的故乡。在我心里,新疆就是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