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3)篇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村上春树著 林少华译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重要的长篇小说,比肩《挪威的森林》的成熟之作,迄今已译成逾五十种语言,销量超百万。书中特别收录村上春树首次为中国读者所作序言。本书以村上独特风格的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描写少年“田村卡夫卡”立志成为世界上最坚韧的人,离开家乡踏上旅途,在一座旧图书馆遭遇一系列奇异事件,一条描写一名失忆老人在一桩离奇杀人事件以后走上逃亡之路,在汽车司机星野的帮助下恢复遥远的战争记忆。书中在构建魔幻现实世界、编织精巧复杂情节的同时,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表达了忧虑,对日本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反思。译者林少华教授对译文作了修订,纠正了部分误译、漏译。并新写了译序,对作品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第(1)篇

读村上春树的小说就像在四五月的春天,阳光正好,春风不燥,漫步于广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场,草场上有斜坡,有巨大的榕树,有食草的马儿与温顺的牛羊。要是累了,就两腿一盘,席地而坐,要是困了,就侧身而卧,眯着眼,听风吹云,牛吃草。就是那么一种惬意,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像听一首悠扬的曲子一样,只需静待曲子的进行,听到哪儿呢,要听到哪儿呢,词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都不必在意。闭上眼睛,默默听着就好了。这就是村上春树文字的魔力,极其典型的,独具风格的,不用依靠故事性来吸引读者的魔力。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没有逻辑性的限制,出脱了俗世不染尘泥般的天马行空,又有落到现实意味极富哲理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是很轻松的。信步而行,任意翻到哪一个段落,都能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这种读下去又不似金庸小说那般用紧凑和悬疑的故事引你读下去,这种读下去是通透而和谐的,是整本小说所有人所有故事都在走向一个共通的主题。所以无论从哪里读起,之前的文字和未来的文字讲述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同一件无法用语言具体言明,但是暗暗隐藏在每一次对话,每一次抉择之中的事。村上春树的小说是发散的。不似现实主义小说,所有的人或事归根结底都是现实的缩影,戴着名为现实的枷锁,所以无论如何讲述,一切一切都在向内收敛,最后形成现实的映射。现实主义读来是沉重,是繁琐的,它或许包含有伟大的情感,但同时也会包含俗世的无奈与妥协,包含人类最深的劣根性。村上春树的小说是发散在外的,现实仅是其世界的一个侧面,虽然这种发散是统一的发散,是相似的发散,但已远远地超出了现实之外。那里是一个奇异、巧妙、荒唐却极具吸引力的世界,是一个由相似的人构成的世界。相似的人才会相遇。就如同村上春树在前言中所说,《海边的卡夫卡》中出现的人保有一贯性,他们自成一统。小说中的人物的世界观都是包容,开放的,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不会因无法理解而去否定别人的世界以及看法,相反他们竭力寻找他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的共通之处,也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这本小说才会有了如此的轻松惬意之感。它并没有说教式的想要认真阐明某个道理,而是直接地呈现出来另一种生活,至于理解,也就是各花入各眼了,所以我们读起来,多多少少像是在读自己。这是很难得的,作者没有想尽办法大刀阔斧地往读者脑袋里闯,而是自己静静地悠长而缓慢地讲述自己脑海中构思的世界。我们看到这是个怎么样的世界,其实就是看到怎么样的自己。有时候读过是午后,关掉屏幕,闭上眼睛小憩,那些对话的语言语气就像气味一样氤氲在脑海里,在半梦半醒的残存的意识里重复,一次又一次。就在那样的状态下我才明白,人物的对话不是对话,而是同一源意识的自问自答。...n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第(2)篇

充满悬念的超现实故事,文字读起来有美酣畅,且每个角色都是哲学家。

小说一如既往地村上,按单双章节分成两条主线并在后期情节发生交融。单章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十五岁的我离家出走并以隐喻的方式完成杀父奸母的预言并得到了新生,双章以第三人称视角写了寻猫大师中田的来历及其自我觉醒后踏上寻找丢失的影子并得到解脱的旅程。

读完后仍有几个疑问。

1. 千年一遇的白色妖孽是何隐喻,与琼尼·沃克是否有关。

2. 琼尼·沃克下落如何,乌鸦少年又如何。

3. 佐伯说海边的卡夫卡这幅画是去东京上学前的他画的,画中人物是田村。这让我凌乱了。

意向太多,等以后重读再考虑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第(3)篇

读这本小说,不要过分关注逻辑,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观赏”上面。比起讲好一个故事,村上更像是在炫技,是在展示不俗的想象、高雅的情趣,是在传达人生感悟、哲学思考。

整本书用魔幻现实的情节,双线叙事手法,讲述了主角田村卡夫卡的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以及其他人物的一些故事。

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这是希腊悲剧根本的世界观。

悲剧避无可避。然而结局却是,主角成长了,他得到了爱和勇气,重返现实世界。

村上传达了这样一种想法:世界凶顽异常,但一个人还是可以凭借爱与勇气脱困。

最初读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当时痴迷卡夫卡的小说,在图书馆偶然看见一本《海边的卡夫卡》,就借来看了。

当时看的时候感觉良好,手不释卷。想来大约有这么几点原因:

  • 书中人物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很有吸引力。人物大多孤独,理性。主角敏感的内心描写得很细腻,且和我本人相似度高,代入感强。
  • 书中的性爱描写,对未成年人很有吸引力。这次重读,划线的好多处都是性爱描写,大师级,档次和官能小说不是一个级别。
  • 林少华的翻译,加上村上的比喻和句式,使得书中很多段文字的描写十分生动或唯美,文采斐然。

后来我大一时又读了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发现和本书风格十分接近。但还是喜欢海卡多一些,仅次于《挪威的森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