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京折叠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北京折叠
作者:郝景芳
该小说讲述北京在未来按照社会阶层被分成三个空间,社会地位有差别的人,在时空中也被隔离。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让自己的养女可以接受教育,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三个空间之中为人送信。在此过程中,他看到了上层嫁入豪门的年轻女性与中层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年轻大学生的感情纠葛,也被从第三空间奋斗到第一空间的好心人出手相救,在历经艰险之后终于回到第三空间。
北京折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坦白讲,这本《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但给我的观感并没有想像那么好,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这只是一本关于未来的科幻设定。它的剧情情节并不饱满,人物方面也让人提不起多少兴趣,但《北京折叠》优秀的世界观很好的弥补了这种薄弱的情感,以一种在社独特视角的悲悯感与我们读者共同探讨“人的价值”。

  北京折叠中的世界是:世界人口数居高不下,而所有城市会分为三个空间,每到一定的时间,某个空间就会进行折叠,另一个空间便会展开,其中折叠不仅仅有是空间,还有时间,大致架构是这样的:

  • 一空间500万人,居住自然土地之上,白天阳光明媚,夜晚霓虹闪烁,他们有着每48小时24小时活动时间,主要从事管理和科研等创造性工作,月薪80万左右。
  • 第二空间2500万人,居住楼房略微宽大,白日淡白色日光,有着每48小时16小时的活动时间,上身通道封闭,最多当个行政干部,月薪10万左右。
  • 第三空间5000万人,昏黄的人造日光,居住的铁房密集紧凑,有着每48个小时8个小时的活动时间,2千万人从事分解第一第二空间的生活垃圾,3千万人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无上升通道,月薪1万左右。
  • 至于漂泊城市之外的游民,大多成为自动化工厂工人,人口数未知。估计想来怕是同样悲催。

  面对第三空间的庞大的人口数量,政府不是没有采取措施,一方面禁止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以溶液消解垃圾)以保护第三空间居民生计,但另一方面应该也推行了高育儿成本政策。(高育儿成本是极好的节育药)。对于第三空间的底层人民来说,它们如虫肆般的活着,而更悲哀的是无望的未来。8小时的时间,教育资源紧缺,我是如何也想象不到那些第三空间的人是如何依靠学习(奋斗)摆脱这个困境。

  相对于第一层空间来说,第三空间其实已经没有价值了,消解垃圾的溶液可以替代第三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对这个“折叠社会”来说,第三空间的人已经是负担,是累赘,已是遏制技术前进的“元凶”了。当技术不再为底层人员服务时,甚至会毁灭底层人员时,这无疑意味着文明已经产生割裂了。一旦第三空间无生产价值时,它终将被“社会”抛弃,可是,若是第一空间强大到什么都不需要时,这个“社会”同样会抛弃掉它们。人(社会)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互需要,单方面的需要或是被需要都是不长久的。

《折叠世界》中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比如最近的996工作制。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仅仅为了生活糊口而工作,像社畜一般活着,总让人质疑了“人的价值”是什么?“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从工业时代开始,人就像一团团的燃料被投入到机器的洪流之中。

读完《折叠世界》,对我来说,“折叠世界”的悲剧性依然是不够浓郁的,如果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的人数对调,这才是最悲哀的。因为少数才是悲剧,“大多数”不是,“大多数”总是意味一种力量。只有第三空间是少数时,我们才会发现,那部分“可有可无”的群体对我们的重要性。

北京折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郝景芳短篇科幻小说集,因为一篇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引起关注。当时读完之后心里酸酸的,感觉现实与科幻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社会,人文,反思,代入感很强,确实是难得的佳作。算是软科幻吧,在未来折叠城市的大科幻背景下,到处充满了各种生活细节。在司空见惯的现象里,在各个空间的人物画像中,透着对这个社会的反思。与大刘的宇宙纬度简单粗暴硬核想象科幻相比,这种软科幻描绘的景象仿佛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也更能激发起心底对于未来的思索。未来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现在读完全部,感觉后边几篇确实还欠了点火候。如作者自述中说的那样,“意像化”的东西比较多一些,与传统的科幻小说相比,多了些轻柔的笔触和寓言般的故事。想到前些日子关注了郝景芳的公众号“晴妈说”,是一个以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为主的公众号,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作品里的独特视角了。

北京折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构思比文笔好。字数不多,两万左右,内容也很简单,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挣钱送养女去幼儿园上学,分别奔赴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帮人送东西,期间见证了三个空间的变换和不同空间的生活。

这本书的成功不是因为它本身多么好,而是它的设定和现实与人们的焦虑很接近:阶级固化与生活分化。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把科技用于平权,也可以用于隔离,在这本书中,选择了第二种设定。不好判断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到底会不会像《1984》和《美丽新世界》描写的那样,生活越来越趋近于压迫自由,趋近于保证“一等公民”的生活,这些都是未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化结合才能决定未来的世界,不必过于悲观。

目前看到的书中,基本上都是趋于悲观的书籍,或者未雨绸缪,或者迎合焦虑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