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事实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事实
作者:汉斯·罗斯林 欧拉·罗斯林 安娜·罗斯林·罗朗德
比尔·盖茨送给全美大学生的毕业礼物:一人一本《事实》。《事实》教你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颠覆你思维方式的神作《事实》,畅销近20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西班牙、意大利、荷兰……《金融时报》《书单》《自然》等多家媒体赞誉《事实》汉斯·罗斯林的TED等演讲视频点击量突破2000万次!《事实》教你避免情绪化决策!认识情绪化本能,作出相应改变,摆脱非理性的困扰,重新把能量投入建设性的行为中!一旦你拥有了《事实》提供的思维方式,你就能:远离焦虑、变得乐观、充满希望、变得理性、发现潜在的商机、作出有效决策。
事实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我们不如大猩猩?

在开始前,先问你3个书中开篇问到的问题:

在全世界范围内,30岁男人平均接受教育时间超过了10年,请问30岁的女性,平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是多少年?ABC三个选项分别是9年、6年、3年,你的答案是什么?

在过去100年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是如何变化的?ABC三个答案分别是几乎翻倍、保持不变、几乎减半,你的答案是什么?

在全世界所有的低收入国家里面,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能够上完小学?ABC三个答案分别是20%、40%、60%,你的答案是什么?

考虑一下,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晚些时候我会在评论区公布正确的答案。

虽然你还没有写下答案,但是我几乎可以肯定,你我和这个世界的其他很多人(包括全球多个知名高校、国际组织、知名企业管理人员等)一样,每道题我们所有人中回答正确的也就是一两成。作者戏称,让大猩猩去选择,也能保持33.3%的正确率。如果单从这些选择题来看,大猩猩比大多数人更了解人类世界。

正是由于错误的非随机性,我们可以确定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匮乏,而是系统性普遍性的偏见。

 

02

事实和事实背后的思维方式

包括上面我提出的问题,这本书提出了11个选择题,并在正文中纠正了其他的许多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偏误,包括健康问题、贫穷问题、气候问题、性别平等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本科普书籍,给我们纠正了许多我们脑子里已经存在很久的“刻板印象“。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这也就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科普书籍,对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太多借鉴意义,最多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一名全球知名的健康专家,肯定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此作者透过这11道题,看到了人们存在的系统性的偏见,又在努力通过演讲纠正这些偏见的过程中,发现了深藏于人类头脑中的11个思维方式,这10个思维方式才是我们比不上大猩猩的罪魁祸首。

哪10个思维方式,我简单罗列阐述一下,更详细的你可以去看原书:

一分为二:所有东西简单归类为对立的两方面,非黑即白没有灰度空间存在,例如把国家分为“富国”和“穷国”。

负面思维:只看到负面的东西,忽视正面的变化,例如认为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危险和动荡。

直线思维:认为未来的变化趋势是过去变化的延续,例如认为世界人口会线性增长。

恐惧本能:恐惧本能让我们只注意到危险,甚至夸大危险,对安全和正面视而不见,我理解恐惧本能是负面思维的根源。

规模错觉:对于一个事件和数据单点地理解,而非以比较视角来理解。

以偏概全:很简单,以自己看到的冰山一角的现状和规律来推理世界。

命中注定:固定思维,忽视正在发生的变化,甚至认为不可能发生变化。

单一视角:手拿锤子的人,满眼都是钉子。

归咎他人:好的都是我的功劳,差的都是别人的原因。

情急生乱:在紧急状态下,人的判断力容易下降,这种紧急常常和上面提到的恐惧有关。

以上是作者总结出的普通人常见的容易引向错误的10种思维方式,有兴趣你可以打开原书细细阅读,下面谈谈我自己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

 

03

恐惧本能与制造焦虑

不论是研究数据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都能够发现,我们自己和身边人正在变得越来越焦虑,为什么当代人会如此焦虑?结合这本书的观点,我有了一个视角:人的恐惧本能刚好碰上了媒体爆炸。

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恐惧本能深深得扎根于我们祖先的神经系统,这也帮助人类赢得了生存竞争,走上了地球食物链的底端。虽然目前人类作为一个种族,已几乎没有了需要恐惧的对象,但这么短的时间,还不够恐惧本能离开我们。

好在在媒体爆炸以前,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有限,所以感受到的恐惧有限。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低成本地消费内容,因此媒体随之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媒体赖以生存的逻辑是什么?当然是广告,广告收入的重要前提是什么,当然是流量。而什么最能够吸引流量,当然是利用人性中最广泛而脆弱的“恐惧”。

因此你会在媒体上大量看到类似“中年危机”“时代抛弃你”“这些东西不能吃”利用人的恐惧的媒体文章。阅读完这些内容,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豁然开朗,而是无边的空虚与绵延的焦虑。

这就是当代人焦虑的来源:媒体利用人的恐惧本能,一遍遍浸染社会大众,激发焦虑感。

当然,上面试媒体逻辑,与之相近的,还有我们常见的商业场景,例如很多商家会说“错过这次再等一年”“你的情敌都在用“等等, 也是在利用恐惧创造转化。

理解了恐惧本能与焦虑的制造,对我们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如何化解焦虑,无非控制自己的恐惧,或者切断媒体和商家对自己的影响。

 

04

数据没有比较就没有价值

对数据进行比较,这更多是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世界有420万婴儿死亡。面对这个数据你作何感想?是不是感到震惊和惋惜,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死亡可以通过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而减少的时候。但如果我们再和之前几年比较一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2015年这个数字是440万,2014年时450万,在1950年,这个数字是1440万,比2016年多近1000万。

现在再看这个数字,是否突然觉得这个恐怖的数字小多了?事实上,婴儿死亡率目前处于人类历史的最低点,而且很多相关的数据目前都是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

作者和我提及这个例子都是想说明,单纯看一个绝对数字其实是提供不了有价值的信息的,对于一个数字,我们要对其进行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比较,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时间比较最常见的就是“同比”和”环比“了,即比较该数据在可比的不同时间的大小,看齐变化情况;空间比较则是比较与之类似主体的相同时期的数据。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创业公司的CEO,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告诉你本月员工离职率是20%,那么你应该不应该立即想办法降低员工流失率,而应该先看看去年同期和上个月的情况,再看看与你的企业相似的企业的离职率情况,也许你会得出结论:你的公司的员工离职率在不断降低,且低于行业30%的平均水平。

这里我想说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比较的这种思维,例如寻找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不同事物的相同点等,也是比较思维的应用。应用好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提高你的洞察力,避免生活工作中的草率决策。

 

05

Bad, but better; Good, but worse

问两个问题:

这个世界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是同一个问题嘛?显然不是。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是”,而对于后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是”。

不好和更好有时是一体两面,可以同时存在的。不好是一种状态,静态视角,描述现在;更好是一种趋势,动态视角,描述未来。

明白“It is bad, but becoming better”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困境,尤其是跌到低谷的时候更加乐观。

 

06

《事实》这本书

《事实》这本书至少让我有两方面的收获:

一方面,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纠正了曾经对世界的很多错误认知。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我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思维中常见的一些误区,进而能够有意识的预防,避免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对我的影响。

推荐阅读这本书,读后可以和向前交流哦~


来源 | 向前先生(ID:inner-intuition)

作者 | 张向前(ID:w1123295495)

事实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认识世界最好的途径就是亲身经历,但是世界如此之大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经历以及金钱来完成这件事,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思考方式来对待“二手”的世界观。作者主要从十个方面来讲解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1、一分为二。我们习惯于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不是我们就是他们,其实大多数的部分是中等,存在于所谓的好坏之间,所以,在观察世界时尽量避免一分为二,关注大多数n2、负面思想。我们经常对负面的新闻采取更大的关注,新闻媒体的报道也更偏向于负面的新闻,导致我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无所知,但其实这些负面消息只是个例。3、直线思维。我们习惯于以现在的发现趋势来预估今后的返现趋势,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事情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比如身高,并不能因为某年生长了5cm来推测今后每年都会生长5cm。4、恐惧本能。我们常常会因为恐惧而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无法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但是我们害怕的事情不一定是危险的,我们会出于恐惧习惯性的高估这些风险,这就需要我们计算真实的风险。5、规模错觉。我们常常会被一个巨大的数字吓到,但其实单独的看一个数字是毫无意义的,你需要计算同期的数字或百分比,只有按比例的看待事物才能避免这些错觉。毕竟具备相同基数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6、以偏概全。我们常习惯以自身的经验去判断世界,但其实很难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就比如你办公大楼里的公用电梯在不小心夹到你的同时会开门,但一个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电梯并不会,如果你做出了这种误判很可能会丢掉性命。7、命中注定,我们常常相信文化、信仰、宗教等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但纵观历史,若将100年前的宗教、文化与现在做比较依旧会发现变化,虽然可能并不明显,所以不要错误的认为一些东西无法改变。8、单一视角。我们常常会认为在某个领域的专家对于他所在领域的认识是权威的,其实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是跨领域的,所以尽量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的观念才会是全面的。9、归咎他人。我们习惯性的在问题发生时去指责别人。但其实都只某件事情的原因可能是多元的,非以方面的,过多的归咎他人会是我们的注意力大量的集中在一个方面而可能忽视了其他原因。10、情急生乱。在紧急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会迫使我们当下就做出决定,越迫切越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折促销,最后一天,过时不候。所以紧急的时候要先稳定情绪慢慢来,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件事没有那么紧急。

事实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这本书所揭示的“事实”,在不同的人群里,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过去的经济或社会研究,通常以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作为不同分类,但其中的弊端显而易见,即分类标准究竟是什么。

本书把全世界的国家按照收入水平分为四级:第一级最差,第四级最好,然后将所有国家摆放到相应的级别里。

如此一来,所有的比较研究便以各级及其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下去。

当然,这种比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以时间序列进行动态调整,可以比较清晰的观察到各个国家在各类数据中的变化(以及升级或降级),最终找出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研究思路,如果数据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我们的研究结论才更加可能接近于事实。

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我强烈推荐阅读此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