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红楼梦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时隔几年再次看红楼,和之前几次看的感触大为不同,真是不同的人生际遇看同一本书,也有全然不同的感想。

第一次看年纪尚小,其中的许多人物关系都未能理得清楚,只知其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再次翻阅又便主要看宝黛钗三人故事;高中细读便更被黛玉的才情所吸引;第四次过年回家时间充足便在书房拿来高中时买的书来看,上门还留着姐姐细读的笔记。此次看依旧喜爱黛玉,我心中红楼中最值得爱怜之人,不接受任何反驳。但此处翻阅却多有几点之前没有的感受:

1. 关于黛玉:以前只道黛玉才华好,虽敏感多心,行事小心翼翼,却也是寄人篱下,无父无母,情有可原。这次却在她真性情之下发现了黛玉的可爱,特别是结合87版陈晓旭饰演的黛玉,真真将黛玉才情伤感之外的可爱演活了。宝钗固然好,只是过于端庄理智,心思更深,难以交心。所以知己应如黛玉,想起那晚中秋节众人赏月散去后,她和湘云独自对月吟诗作对,互相打趣,特别美好~

还有曹公将宝钗受人喜爱的方面写得很明显,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丫鬟婆子,都描写了他们对宝钗的赞赏。但这次细读才发现黛玉也是个待人极好的姑娘,只是不像宝钗那样对谁都好一样,倒显示不出亲疏和主次。只记得黛玉临终前对紫鹃说的话,紫鹃原虽是贾母房间的丫鬟,黛玉却一直待她如亲妹妹,因此紫鹃也是一条心为黛玉,为了黛玉和宝玉的事情,有次还用话来测试宝玉……可见黛玉只对自己认为可相知的人好。想想也是很有道理,就是放在今天,现代人的脚步走得多么快,时间是多么宝贵,只需为彼此真心相待的人付出真心,其他不大相关的人又何须太刻意在乎理会呢?

2. 关于宝玉:年轻时读红楼梦,那时还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纸,很偏执地认为感情就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那会看宝玉固然心中有黛玉,但未免过于多情。现在想想正是这种“多情”,才是红楼梦中的闪光点。宝玉心中喜爱女儿,却最讨厌婆子,也最怕看到女儿成家,从干干净净的女儿变成家长里短的婆子……宝玉对身边的女儿,不论是十二钗还是丫鬟,都是打心眼里的怜惜。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没有多少人会把丫鬟奴才的命看在眼里,凤姐如此,唱吃斋念佛的王夫人如此,甚至是被人称赞的宝钗也是如此……但宝玉是真心待身边的女儿,金钏因他被王夫人责罚赶出去,后投进自杀,只有宝玉在她的忌日还不忘躲开众人去城外给她上香;晴雯生病被王夫人赶出去,宝玉偷偷去看望她,给她倒水,后来病死家中也只有宝玉为他伤心,并作了《芙蓉女儿诔》以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 关于作者:再次读依旧对曹公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那么多词曲诗句,今天读依旧是经典,同时这也大大提升了《红楼梦》的文学审美性。前80回不论是判词诗句,还是巧思布局,侧面渲染贾府从盛渐渐向衰滑落,都是不动声色,却又合情合理。这就是大家风范,胸中有丘壑,下笔就自然而成。

4. 关于再读的心态:也许是因为年纪渐大,同时也因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已快两年,心态多少与在学校和青春期时大不相同。少了一份多愁善感,却也能对其中个别人物“感同身受”;多了一份成熟稳重,却也能保持几分童真与活泼;因此这次翻阅不再拘泥于书中的儿女情长,反倒对边缘人物比之前更留心,对其中除人物之外的诗词、园林、饮食和社会舆情等方面,也比之前花更多心思去欣赏。由此发现与之前相比,看书不再是那么小家子的格局,也明白只有心中格局越大,不管是看书还是看其他,心中所见所思天地也便越大。

再次感恩能看到这么伟大的、值得一辈子去不断翻阅的作品。以后得空,必再次拾起书来,静静看来。沉醉一书,不能自拔,不愿结束,一时也醒不来,这便是近来的状况。

红楼梦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纵观前八十回,作者先是自比陶潜、嵇康等隐士,后在探春、黛玉、史湘云、宝玉、宝钗等人组织创建的诗歌比赛,特别是黛玉与史湘云那段巅峰对决的斗诗中,早已隐现出一种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曹雪芹自己经历了由荣华富贵转为落魄贫穷的这样的人生,其实对苦难本身有了很多的理解和承受,所以,如果是曹雪芹来写最后四十回,情节可能会大不相同,况且后四十回最大的问题就是,宝玉的淘气和深情、黛玉的灵气、贾母的智慧全都不见了,就连凤姐的霸道刁蛮、宝钗的心机几乎也几乎看不到了,就凭宝玉与黛玉之间的默契、贾母对黛玉的喜爱,我不太相信贾母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让宝玉与宝钗成亲。我们说喜爱黛玉,除去她自身的容貌与气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的智慧、她的才华、她在爱情里的纯粹。尽管宝钗工于心计,但实际上先前黛玉在与宝钗的争锋中一直是处于上风的,这就说明黛玉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傻姑娘,她同样能看透人心,只是她不主动去算计他人。而后四十回中黛玉在与宝钗的竞争中几乎就没有过获胜的机会,即便宝钗后来基本上未踏足贾府。有人会说,这是王夫人的缘故,先前不就有王夫人强行把晴雯赶出去的例子吗,但晴雯毕竟是个丫头,而宝玉对黛玉的好,贾府几乎人人都知道,王夫人若是对他们之间互生情愫心存芥蒂,应该之前就会提醒宝玉与黛玉其中的一方。况且,宝玉与宝钗成亲的时候,贾母也尚在人世,也就是最大的掌权者仍是贾母,所以我认为贾母不可能在知道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之间的故事后还棒打鸳鸯,狠心去拆散她们。这是后四十回情节中有违常理的情况之一。再说最后的结局“兰桂齐芳”,也就是说贾府在被当时的皇帝大赦若干年后还能兴起,一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失去政治保护伞的庇护,贾府还有翻盘的可能吗,不过是续作者的安慰罢了;二者我认为曹雪芹本人在从繁华到落魄的人生历程中,对于“官权”、“金钱”这种东西早已看谈,这在开头的《好了歌》也有体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我想,这就是曹雪芹先生晚年时对于人生对于人情冷淡、世事无常的世界最真切的感悟!nn

红楼梦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为官的,家业调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n年少时读多少遍都懂不了,读懂的时候全都是剧中人。红楼梦是一部借佛道两教对“人间世”画下的图卷。我想曹雪芹大概是不信奉佛教的,所以才既有僧又有道,却用的全是佛家的理念。然而因果原则是宇宙第一大原则,跟教派没有关系。这个系统本身就是无常,谁也不要指望从中找到永恒,反倒是珍惜和尊重当下的每一刻才是正道。叹息该有多叹息啊,但并不是一部红楼梦才这样结尾,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这样的故事中。众生都具如来属性,皆因贪嗔痴慢疑耽误。生死和轮回本身都没有意义,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知道信仰是最终时的幸福。人身难得,欠的都要还,舍的都会得,有果全有因。匆匆一世,都是归去,也只有抛却贪嗔痴慢疑,才能守得住当下的安宁和祥和,一瞬就是永远,永远也只有一瞬。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