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四爷、三房夫人、七子七女,伴随着大清王朝,以繁华始,以沧桑终,是一个大宅门家族的悲剧,也是一场历史洪流下残酷的历史悲剧。
最具韵致的一章当属《谁翻乐曲凄凉曲》,因着大格格和董戈命运的变数与无奈爱上了《锁麟囊》。大格格和董戈,如伯牙子期,董戈琴声消失之时,大格格的魂也一同散尽,随戏去了,空留下念想,吟唱一曲《锁麟囊》。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可怜我平地里遭此贫困、遭此贫困,我的儿啊,把麟儿误作了自己的宁馨。
此章还妙在谱出了大宅门里各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十四个子女匆匆出场,和着金家戏曲演出的热闹慌乱,蜻蜓点水般道出各自命运。
初看此书时总觉得“我”一口一个小家子气的高高在上隔应得慌,直到读到姨舅太太的流水账和老三的压价算计,才明白这种气不是自恃清高而是坦荡的胸襟,只是可惜,失去庇佑的满族大家庭历经沧桑,这股子气苟延残喘,直至老七的撒手人寰,滑向虚无。
作者文化底蕴浓厚,读此书,品京剧生旦净末丑的唱腔和梨园规矩,传统建筑的风水气运,历史遗留的吉光片羽,大宅门长幼尊卑的规矩礼仪也是充实酣畅。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采桑子 读书笔记 第(2)篇
《采桑子》是我看到的第一本京味小说,书名取自纳兰容若的一首词牌名。而书中的几个章节也是根据这首词的词句来命名的。这本小说描写了满族贵胄叶赫王府家的生活,描摹了这个大家族里子弟名媛的命运,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小说还是一贯的风格:以九个中篇串联起来。她的文字没有风花雪月,仅仅是平平常常的,用叶广芩的话讲,她的作品是“一种积淤已久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她写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并无颓废,反之,叹人生无常却能释然。
叶广芩以她自己十四格格的视角写尽了金家十四个兄弟姐妹的故事。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在金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共十四个兄弟姐妹,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我对他们的感情是复杂的,或许是因为上层阶级的大家子弟都有其风骨吧!十月革命一身炮响,家族之哀、贫贱夫妻之哀、手足之哀以及后院姨太太之哀,无不令我动容。
采桑子 读书笔记 第(3)篇《采桑子》n满人入关以后,八旗分置于北京内城的各个方位,汉人移居城南,自此风格各异,连各个城区的北京话也会透露出各自的社会文化内涵。东贵西富南穷北杂,风情极不相同。书中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生活细节丰富,用金家14个兄弟姐妹的故事串联起来,正面描写了从民国到改革开放时期,人物命运的浮沉、大家族的风雨变幻。他们具有强烈的精神气质,大格格、老姐夫、廖先生等等一系列故事都非常饱满感人,互有关联,又独立成章,令人身临其境。读毕唏嘘,一个大家庭就这样随我们社会的变迁而逐渐衰落、分崩离析。还是现在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生活在东城胡同大宅院里的那些鲜活的人物随着东直门城楼的消失,永远随风而逝。感谢叶广芩的作品,带我回到那些年代,品味一个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弥补了不能全览老舍先生《正红旗下》的遗憾。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n2018-1-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