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第(1)篇

原以为这本书会枯燥晦涩,没想到却是如此的引人入胜,甚至因为语言过于平白调侃略微失之油滑而多少降低了内在的厚度和质感。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虽是状元之子、官宦子弟、盛名早慧、少有大志,却历经坎坷,在蛮荒之地的贵州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的心即理、事上练,给芸芸众生以平等和希望;四句教指出格物致知的步骤: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圣人,物来则照,物去不留;你的直觉就是良知,拂去尘埃,良知如水深流;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先清静而后能逍遥。王阳明之建功立业、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都不是夸夸其谈,读一读王阳明,强大你的内心而让生命从容。n第1章 序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n※ 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一个道士模样的人,他正倒骑着驴,行走在公元960年的一条大路上。…… 他叫陈抟,是五代末期华山里神乎其神的一个道士。……他的弟子穆修,而穆修的背后则是他的弟子周敦颐,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世人评价他的品行时说他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那篇美轮美奂的《爱莲说》。他受到祖师爷陈抟道士的影响,以道家的语境写了一本书叫《太极图说》。※ 在周敦颐的身后,两个相貌相似,神情却迥然不同的人。一个脸上荡漾着和气的颜色,而另一位则神情严肃,活像僵尸。这两人是亲兄弟,和气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颢,严肃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颐。※ 兄弟俩从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周敦颐说它叫无极,二程说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兄弟二人去参加宴会。宴会上,哥哥程颢对主人送到怀里的歌女温存备至,而弟弟程颐对怀里的美女连看都不看一眼,反而气得七窍生烟。回家后,他指责哥哥有失体统。程颢大吃一惊,说:我当时在饭局上,怀里有美女,心中就有美女,我现在回家了,怀里没有美女,心中也没有了,而你直到现在,心中还有美女?n※ 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而程颐则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呢?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学家的名片。※ 实际上,理学的思路虽然来自道家,但创造它的人都承认,理学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学。不过,理学谈的却是儒家鼻祖孔子最不愿意谈的问题性和天道(子罕言性与天道),表面上看,这背离了孔子的方向,但其实不是这样。※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六派(李斯为代表的小康派,孟子为代表的大同派,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派,孟子、荀子和告子为代表的心性派,荀子为代表的考证派,司马迁为代表的记篡派),其中有两派在日后发扬光大,一派是天人感应派,在两汉时期威风八面;另一派则是心性派,多年以后,它改头换面而成为理学。※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连北宋的皇帝都指着儒书赞叹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据说,程颐年轻时听了周敦颐对《太极图说》的解释后,大呼过瘾说:周老师是天下第一等人。朱熹很小的时候就曾问过老师:头顶是天,那么天之上是什么?陆九渊三四岁的时候就问老爹:天地的边际在哪里?n※ 理学虽然诞生于南宋,可在南宋时命运多舛。朱熹晚年,发生了庆元党禁,一大批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朝野著名人士被列入伪党名录。※ 1314年,元朝皇帝把朱熹特别推崇的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指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它的参考书。直到此时,理学在全中国被普及,渐渐有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 首先,理学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执行上过于严苛。这一点,程颐登峰造极。※ 其次,理学萌芽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导理学的那些人因为没有政务在身,所以不对政治负责,于是提出了高调的个人道德主义。※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理学迈进明朝时,在明朝各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国家意识形态。※ 如你所知,一种思想被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后,就成了不言而喻的真理。※ 最有天赋的思想家就是最大胆的怀疑者。※ 明代最著名的理学实践家主要有两人。一个是山西理学泰斗薛瑄:自有朱熹后,人间大道已明,不需任何多余的著述,躬行就可以了;另一位则是江西人吴与弼,他是圣人的奴隶,不仅仅恭维朱熹,而且恭维一切圣人。※ 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它的实践方法就是静坐。※ 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 陈白沙转投陆九渊心学,奠定了他明代第一位心学家的不容置疑的地位。n第2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n※ 浙江余姚,1472年九月三十,王华的老婆生下了一个婴儿,就是多年以后的王阳明。王阳明早慧,四岁之前,他就把爷爷王天叙经常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n※ 为天地立心,太空了;为生民立命,太大了;为往圣继绝学,太远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只有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可不是靠嘴皮子,而要靠出色的军事能力才能经略四方。※ 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王阳明和他的门徒多年以来都面不改色地说,王阳明心学是从朱熹理学突破而来,并非来自陆九渊。王阳明很少提心学始祖程颢和陆九渊,甚至离他最近的心学大师陈白沙都不曾提过。※ 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n※ 要摆脱一个人,只需让他如愿以偿。※ 王阳明:竹子具备君子的四个特征,中空而静,通而有间,这是君子之德;外节而实,一年四季枝叶颜色不改,这是君子之操;随着天气而出而隐而明,适应性强,这是君子适应时势的变通;挺然而立,不屈不挠,这是君子之容,所以我给它起名为君子亭。※ 他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染佛道、苦攻辞章,都是他那野多违俗的性格和成为圣贤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生死搏击。※ 人人所谓的怕死,怕的并不是死,而是对生有所眷恋而已。※ 听天由命隐含了某种洒脱,它是在我们无法改变事情时的淡然心态。※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给出四点:第一,立志。第二,勤学。第三,改过。第四,责善。※ 内心强大的人心如明镜,来了就照,去了也不留。n第3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nn第4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平定宁王nn第5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nn第6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nn第7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n※ 格物致知: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用烤鸭的例子来说就是,通过吃鸭子时的正念头(心安理得)来实现良知。※ 朱熹是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去寻找问题,而王阳明则是面对问题时,才来探究问题。※ 万物一体是理学宗师程颐的发明。这位一本正经的老先生有一天静坐闲暇,看到窗外飞过一群喜鹊,不由赞叹:生生不息,万物一体。※王阳明的解释是,天地万物所以一体,是因为我们的心和万物有感应,见到猪被杀,我们心里不舒服,说明我们和猪有感应;见到草木被折断,我们心里不舒服,说明我们和草木也有感应。※明朝的理学大师吴与弼是最先提出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人。※诗人陆游就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四句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n第8章 后记n※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第(2)篇

感谢度阴山,这些年读了一些书,但最近才滋生强烈的产生感谢作者的心念。前些天读叔本华时非常感谢他将自己一生思考的精髓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世人;今天感谢度阴山是因为他手把手带着我跨过进阳明心学那座高高的门槛,对比之前我被《传习录》折磨的两眼一抹黑的窘态,而今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今后一生应该致力的方向,强烈的使命感,强大的内心力量感!

       应该说度阴山是真正内心认同王阳明心学的人,但他认同的同时并不迷信权威,书中有很多完全属于他个人的评判和思考,虽然不少我并不认同[偷笑]但这恰恰反映了这本书的深度和价值之所在。我们如今生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无数无法浑浑噩噩度过此生的朋友都在苦苦寻求自我救赎之道。有的人致力于国学,有的人投奔佛道的怀抱,有的人寄情于山水之间,还有更多的人永不停歇的被私欲裹挟着奔跑……

       儒释道都殊途同归的指引了人生修行的方向,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他们的起点门槛不约而同的有些高[撇嘴]而阳明心学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秒杀前者,罪过罪过,老子孔子佛祖不要怪罪[坏笑]之所以如此评判,是因为阳明心学的主旨如何“致良知”让我反复想起近现代影响力极大并被誉为“半圣”的曾文正公,读了他的传记和家书就基本上可以认定曾文正公是借程朱理学的修身之名实践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之路!所谓佛度有缘人,也就是通常说有慧根的人,必然是天生或后天较少被七情六欲和种种习气蒙蔽的人,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具备上等智慧之人,这种人万中无一。而根据曾国藩早年的行为来看,他不太可能是这种人,恰恰相反可以说习气深重,他好色,好怒,好辩,贪玩无恒心与常人无异。然而他按照理学大师倭仁“研几”的方法(每天不间断拷问自己内心每一个念头)做了几十年的水磨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成圣之路,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的方式完全是殊途同归。所以人人生来平等,因为成圣的机缘一直都在每个人的良知里,只是被后天的环境层层遮蔽了。

    总而言之,阳明心学人人可学也人人可行,它会切实的帮助每个人打开自己身体里的那座宝山,而这本书就是征途的起点!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第(3)篇

本书关键词:心学,理学,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心学更加灵活,理学更加古板,理学是在没有问题时去寻找问题,而解决问题之后还要生华出一个天理。而心学是在遇到问题时去寻求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事上练,既心学倡导的要实践的过程。而事上练正式心学和禅宗的最大区别之一。

关于致良知,大体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向外的:用你的良知施加于万事万物,也就是用良知去做事。第二是向内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光复良知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正念头(格物)的真正秘诀,致良知(致知)的实在功夫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论一样,磁石触碰铁时,不是思考,它是铁,所以我要吸它,在触碰木头时,也没有思考,它是木头,所以我不吸它。二者之间没有缝隙,没有停顿,致良知就是如此。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