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特色就是宏大叙事,点子异常丰富。了解一个作者,就去从他最初的作品读起。可以清晰地看见作为一个科幻作家与其他所有作家类似的成长轨迹。《三体》中的很多想法其实在之前的诸多作品中就已经成型,比如在《赡养人类》中把澳大利亚当人类保留地、纳米材料杀人、太空电梯;《魔鬼积木》中的人类女性化趋势;《思想者》中对理想女性的想象;《朝闻道》中的引力波通讯;《人和吞食者》中占领夺取行星资源;《白垩纪往事》对蚂蚁的独特描写;《微观尽头》和《球状闪电》中对物理学家丁仪的人物塑造……例子不一而足,更不用提贯穿在他整个写作生涯中对人性、社会在极端条件下不断的设想和思考了,比如极权。n刘慈欣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冷酷”,这种冷酷从他对文学的看法就能得知一二:文学是人学,而人的出现对宇宙而言只不过是一瞬间,人类的活动范围也超不过一粒微尘,因此说文学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n一个作家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思考。回头看,你能清晰地感觉到旧时小说的青涩和幼稚,但文笔一直都在成长和成熟。他能把世界写得冷酷,也可以写得美好,他能把孩子引入好奇,也能把成年人带向童真。n就想到这么多,很多看过的也忘了,先写到这里。
刘慈欣谈科幻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大刘谈科幻小说的三个阶段,1.解释人与人的关系;2.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3.进行远离现实的思想实验。传统的文学是“人”学,文艺复兴后“以人为本”的想法,使文学更多关注人的生存,感性浪漫又超级自恋。在科学还在襁褓中时,神话或魔幻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最合理的解释和假设,被以为是“半个现实”。科幻是科学的小伙伴,在人们无限追寻终极梦想与穷尽解释的道路上,科幻小说是这个时代新的“神话”与“魔幻”。想起来就很带劲。很喜欢以下对“平行宇宙”的科幻诠释:“平行宇宙是一个超越一切的藉慰,当每一个抉择都使宇宙分裂为二时,抉择便也不存在,就像只手遮住刺眼的阳光并没有熄灭太阳。在被不可穿越的时空之膜分割的所有世界泡中,所有可能都在发生,于是错误和遗憾也不复存在,每一个痛苦都在异世界投下幸福的影子。当这种藉慰最终被证实后,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刘慈欣谈科幻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就是在这样被寒冷、饥饿和死亡笼罩的莫斯科,在那饿殍遍地黑暗肃杀的街道上,居然出现了宇航讲座的海报,居然有一群人在向往着飞向太空。
科幻的力量在于青春与无尽的想象。暗黑系的科幻能够吸引人眼球,但终究无法长久。宏细节的提法很好,也确实只有在科幻作品中能有这样的笔法。科幻作品有别于其他文学,并不将人作为主体,自然和宇宙无疑是更重要的主角。很遗憾,中国特色的科普型科幻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