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少年时就想读,却一直遗漏至今的书(其实是因为懒,和工作后的心境变化)。最近是在给霏霏买的书中找到这本书,并抽出来看一下。发现那是一本简写版,只讲了故事,但对其中的内涵都已基本删了个干净。于是,又在“微信读书”上找到原著翻译版开始读。故事确实精彩,不负所望。尤其是主角一个人登岛后开始谋存,到后来营救并收服了“野人”星期五,可谓是步步谨慎,自由和孤单并存,勇敢与恐惧共展。但比故事更精彩的是,主角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也是此书能名列世界名著的原因。主角从一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动男孩,一次次经历各种灾难,从开始还数次反复和后悔,到最后能静下来,很好的跟自己对话,最后皈依上帝,成为一个虔诚的新教徒。其中的很多细节描述才是真正的精彩,远比故事本身更精彩。放在时代背景下,这也是“大航海时代”下的一个案例。在我眼里,跟近30年的“互联网浪潮”是何等的相似!从主角父亲的中产论(出海是穷途末路的挣扎),到主角轻易就在巴西挣下不小的产业,都暗示着那是一个风险和机遇齐飞的大时代——这简直就是互联网初期发展的投影。所以,“读史使人智”还真不是一句空话。不过这本书读到后期,就有点不舒服了,尤其是主角皈依上帝后,简直可以当基督教的传教案例书。虽然我理解这是时代的影响,这是主角(或者说作者)在当时最为自然的卓越选择,但我还是无法在阅读时消除对基督教强权的厌恶:不只是对天主教那样在世俗政权的强权,更是对上帝对信徒灵魂和思想完全掌控的强权的、从心底的厌恶和排斥。如果作者能超越宗教,真正的做到跟自己内心的对话(虽然我认为宗教也是跟自己对话的一种形式,但总归是以别人的思想取代了自己),那这本书无疑将超越时代和文化,成为真正的不朽之作。当然,这也只能是想想,没有谁能超越时代加给自己的枷锁,就像人不管有多大力气,都无法拉着头发将自己拔离地面一样。另外,值得说的另一件事是:这是我在“微信读书”App中读的第一本书,有两个新发现。1,微信读书App中的“想法”社交法功能很好。之前用的“多看阅读”虽然也有阅读批注功能,但还是单机版的玩法,不像微信读书可以在阅读时查看其他人的阅读批注,这对阅读者来说,其实帮助蛮大的:一方面有助于某些环节上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其实也是阅读氛围的营造,让你感觉“不是一个人在读”;而如果你批注了不少想法后,这会让你对这个产品的粘度大增,毕竟你已有内容留在上面了,另换的成本大增。而且这个功能更目前的社交关系链其实并没有必然联系,不知道当初的多看之类的为什么不做?n2,阅读的精度。我是一个擅长精读的阅读者,阅读速度其实并不快,这本《鲁滨逊漂流记》就花了9小时才读完,而根据微信读物的统计,大部分人在5-7小时之间。但我的阅读精度很高,全书我共加了64个“想法”,而且自我感觉质量还是比较高的。所以,相对来说,收获应该也更大一些(此笔记也是证明之一)。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首先不说这本书写的怎么样,总体感觉是文笔平平(不知是否是翻译的问题),想读原著,但是以目前的英语积累的话估计难度太大,反映的鲁不安现状,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的探险精神,这也正是资本主义帝国的原始积累必不可缺的一种精神,正是有了他们的探险,才有了那么多未开发的原始领地成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的殖民地,如香港等等。。。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本书是在三百多年前写的,当时在书中的一些描述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很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思想认识水平好像提高的不多,大多数的思想认识都是基于一些宗教的思想发源而来,比如这本书的宗教核心思想基督,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极大的提高和进步,为什么两者的发展不能同步进行,还是说思想认识是有限的而科学知识是无限的,目前思想认识人们已经全部都提炼出来了?
哎,也就是自己随便说说,瞎想想,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一想。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转知乎#我的感想是鲁滨逊是一个作死大能手。本来嘛,待在家里好好学习,接受父亲安排,成为一个富商或者是律师,偏偏要出海远航。好吧,我承认年轻人一时冲动,想要做一番事业。可是你在南美已经是一个种植园主,并且经营得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远航?结果遇到不幸被冲到了无人岛上,开始了一个人苦逼的,近乎野蛮人的独居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鲁宾逊在荒岛上的生活是出于无奈不得不这么做的,因为他要活下去。至于什么坚强、聪明、能干什么的,都统统见鬼去吧。把你一个人扔在荒岛上,你或许比他活得更加能干,更加勤劳,更加坚强,更加聪明。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80803/answer/862846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