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小时59分,目前读过的电子书中耗时最长的一本。中学时代对于曾国藩的了解仅限于“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等寥寥数语,后来从一些书名《曾国藩家书》、《左手挺经右手冰鉴》等也只是大概了解到:“嗯,曾国藩做官很厉害”,但对于曾的经历却仍不甚了解。唐浩明的《曾国藩》无疑为我等小白提供了一个了解曾的窗口,虽说小说包含诸多虚构人物及情节,但主要历史事件还是属实的。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原来历史课本寥寥数语的背后,是如此的惊心动魄、腥风血雨。从组建湘勇初期“乱世用重典”而被人骂为“曾剃头”,到兵败后投江,再到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被清廷封为一封侯、位极人臣,随后主动裁撤湘军,再后来处理天津教案被世人骂为“卖国贼”,其中有太多的刀光剑影,有太多的忍辱负重。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始终毁誉参半,莫衷一是,这里就不评论了。但我想,不论褒贬,曾国藩严于修身、把官当到极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这些基本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这里简单分析下曾国藩成功(以世俗的眼光)的因素,或者说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吧。一、毅力过人。勤奋好学,每天坚持练字、读史、写日记(直到逝世前一天仍写日记)。有个故事是关于小偷和曾国藩的,大意如下:小偷晚上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趴在屋梁上,准备等少年曾国藩背完书熄灯睡下后再动手。岂料曾国藩背了几十遍还是没有背会,小偷等得不耐烦,跳下来大骂曾国藩“笨”,然后把文章背完后扬长而去。可见曾国藩资质一般。但如此平庸的资质居然还是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这跟他过人的毅力(或者说自制力)是离不开的。二、小心谨慎。组建团练初期称“湘勇”而非“湘军”,避免了朝廷的猜疑;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为表忠心(当然也是明哲保身),主动裁撤湘军。平时说话,曾国藩亦深思熟虑后方才开口。这种谨言慎行的习惯还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三、善于识人用人。跟刘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识别、推荐、培养了一大批文官武将,手下的幕僚个个足智多谋,就骄傲自负的左宗棠也自愧不如。目前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都打着曾国藩的名号——《曾国藩家书》《挺经》《冰鉴》《曾国藩的启示》……数不胜数。可见,曾国藩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不光是为官,更重要的是修身、治家。水平有限,心中想法多多,却无法一一表达。写得不好,大家多多批评。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一本好书,就像小时候珍藏的一个零食,捏在手中舍不得吃,嚼在嘴里舍不得咽,咽下去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书读在后边更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就像对老中堂的不舍一般。可以说这本书让人如临其境、感其身受,像影子般的随曾文正公历经了人生中的每个重大时刻,以及康福、岷樵、季高、润芝、雪琴、少荃、惠甫等等一个鲜活活的角色和一份份浓浓的情感。尤其是文正公克己修身,力主心安、主静、求仁、习劳,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值得敬佩和学习!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我眼中的曾国藩是人格分裂的,第一个是小屁孩,他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对行军打仗知之甚少,却总是意气用事,驻兵祁门只顾脸面,不顾兵家大忌,要不是鲍春庭及时救援,早就被长毛灭了。这一点张之洞倒挺像他,嚷着实业救国,建汉阳钢铁厂址选错,导致产出的钢铁不合格,要不是盛宣怀弄的官督商办救了他,他也不会成为中国现在钢铁之父。第二个个是铁血硬汉,用铁腕手段,杀土匪,杀帮会,杀长毛,杀降将韦俊,杀手下金松龄,杀六弟曾国华!(因为曾国藩而不能正常生活)又深谙人情世故,善于识人,朝中之事分析透彻,知道肃王喜于敛权,又不善谋略,难成大事,虽有推荐他建湘勇的大恩,曾却不回信答谢,最后在叔嫂联手把肃王废了以后,抄肃王家翻出所有书信之时逃过一劫。最后一个是书生,他想写千古文章,想流芳百世,想世世代代受人敬仰。这个他不随波逐流,生活节俭,不近女色。他想建船厂,建机械厂,建母厂,想通过选幼童去国外学习,以图巩固爱新觉罗氏的江山。生活上他是谨小慎微的书生,工作上他多数是硬汉,偶尔是小屁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