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0本书# 第52本
荷兰看不到《邪不压正》,只好读原著解渴。
读之前只看过电影预告里几个飞檐走壁的画面,带着好奇兴奋还有彭于晏的脸把书读完了。
侠隐是功夫小说,但对功夫的描写无非就是上房和一些拳脚,真正烙在脑海里的画面确是二三十年代的北平,胡同、四合院、市井,北平的小吃、手艺人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侠隐虽是是复仇,但总有一份道义的隐忍,也许这就是侠义精神。行得正走得直,有理有节,忠肝义胆,有仇必报。李天然最后终于血刃凶手,为师傅全家报仇,但一代大侠、一身绝世武功在那个乱世,面对着政府的无能和外族的侵略,终究毫无办法。最终是老北平的消失,侠之终结。
作者张北海很擅长描写多感官细节,一边看,一边被带回到战乱前老北平的风土人情。似饮茶,每日一小盅,细细品味,以解思乡之情。
这样的文字必须得是对这个城市有着多大爱恋的人才能够写得出的呢?更何况作者早年移居美国,小说里的地点都是查了当年的地图写下来的。
爱的人觉得好,不爱的人觉得寡淡,姜导演佐上豪情,而我却就爱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留恋。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书笔记 第(2)篇 并不赞成许多读者贴标签归类式的不喜欢,受过那么杂乱的观念影响,栖身现代化的钢铁森林,隔着沉重的历史伤痛和金庸古龙带来的印象定格,大家应该都不容易把握自身的阅读感受,民国的长篇我只读过老舍的《四世同堂》,完全是另外一个部分的表达,同样觉得沉重难过。 臆测现代人的故事思维里,李天然回国后总该迅速提升认知,进步思想,不局限于私仇奋而报国恨,多做事,多出手,多杀敌人和汉奸,最好敌人一直找不着捉不到,自己藏的好好的却把敌人耍的团团转,这样看起来才对题,才爽快,才符合八十年后新时代的娱乐消遣需求,就像广大抗战神剧里的各类主角一样。不得不说有种隔着时代之岸观火时肆意指手画脚的悲哀。 作者给了一个复仇的由头,借李天然穿起北平“黄金十年”贵族阶层的生活线,又在食物衣着,房屋建筑,市井百态方面下了大功夫去描绘,缓慢沉稳而细腻的向和平之后的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北平的繁华与落寞。 读那个时代的文字,无论是怎样故事,心情总有些灰暗,压抑,感觉就像八十年前的夕阳,和着车轮碾过后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透过鲜血历史无限的厚重沧桑,一点点将我包围,令我沉沦,那是热泪也染不湿的遗憾与惋惜。
作为一个北京人,客观讲经管称不上是地道北京人,读完这本著作感受最深的是老北京的场景还原,脑海里不禁浮现城市的画面,看到所熟悉的地名、小吃、饭店不禁感到无比亲切和激动,是那种从心底发出的不由自主、油然而生的想保护、想让他一直延续下去的迫切心情,不希望城市的变革和规划把原有现存或者仅存的建筑、老字号随着社会发展而荡然无存。这些是记忆,是情怀。这就是自己家乡在心中的力量和份量。看着满眼的高楼大厦,各种现代化,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不论现代化的建筑,多么舒服和惬意,你感到舒服的永远是有着年代感的胡同,心里向往的永远是那灰瓦红门的四合院,不论现代美式多么令人眼花缭乱,最终令你想那口儿的还是那几家老北京的地道小吃~天棚鱼缸石榴石,这是藏在心里应该这辈子都没法实现的最终梦想吧[微笑]以上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