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候。拿我自己举例,比如我决定去超市买菜,有超市A和超市B这两家超市供我选择,超市A超市A菜品要比超市B价格更实惠,但交通不便。如果价格因素在我的决策占比较大我会去超市A,如果便捷性占比较大那我会去超市B。事实上,不仅价格、便捷性因素会影响到我,天气、自己的心情等也会影响我作出决策。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之一,也是我做决策的思路。那人们如何做决策?影响决策的变量是什么?这是我要在这本书思考的内容。我从人们的思考模式,思维谬误和人们如何做决策这三点探索。
一、人们的思考模式是怎样的?
人们通过思考作出决策判断,作者把思考模式分成作者把思考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
当你看到一个女人,你立即会对此人产生直观印象,她是什么颜色的头发,什么样的脸型。这种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判断的思考模式,作者称为快思考,也称为系统1。
当你做一道复杂的乘法运算题,你需要调动注意力,运用公式,经过一系列推理得出答案。这种不能立刻,需要耗费脑力思考模式,作者称为慢思考,也称为系统2。
即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2是需要刻意、努力,有意识的思考。
人天生惰性,很难时时保持警惕运用系统2进行思考,在人们生活中系统1占据主导作用。系统1通过人们过往的经历,通过联想机制,形成直觉,直接得出结论。而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顺畅、连贯的事物都会使我们的认知放松,心生偏见,出现思维谬误,影响我们做决策的质量。
二、思维谬误
总体来看出现思维谬误的原因是认知放松,放松会让人产生熟悉感,容易信任。避免方法:刻意怀疑!两个关键字,一是刻意,一是怀疑!当然,时刻保持警惕很难,刻意怀疑自己信任的事物更是难上加难。了解及认知相关情况,针对性怀疑,有助于我们解决思维困境。什么情况下会引起人们认知放松?书中举例很多例子,我举出对我收获最大的三点分享。
(一)曝光效应
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利用这点降低人们的警惕性,这就是曝光效应。换句话说,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我举个实例。
前段时间我喜欢玩读书群,那些群友都有一有趣的灵魂,很想和那些群友交友交心,不只是探讨读书收获,也想了解他们的生活,增加自己的阅历,微信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加他们微信就是我的首要目标。在没有互动的前提下直接加人,不仅通过的概率低,而且对方会怀疑你的动机,警惕性高,这就对以交友为目的的我构建了很大阻力。
后来换了种方式,不太主动加人,选择不断的在群内刷脸,获得存在感攒人气,最后反而成功几率有所提高。很明显,一个人的存在感越足,越增进对方对你的熟悉度,安全性提高,进而让对方放松,降低对你的防备,交友越易成功。刷脸是获得好感的一种不错的手段,建议以交友为目的的人不妨多频率的出现在你想交的人生活中,这就是曝光效应的力量。
(二)思维定式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将系统的“局部”逻辑视为系统的“整体”逻辑,这里的局部代表片面,用整体认定局部也是一种片面。再具体点,将自己对某团队的看法延伸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或将对团队的某成员看法延伸到团队身上。
前俩天我的一位同事,在商场附近受到一位推销按摩的经理的邀请,邀请做免费体验按摩服务。该经理语言热情、诚恳打动了同事的心,同事打算第二天去体验。因为陌生,同事对此事不是很放心,于是查找该公司的相关信息,最终在美团上发现其公司的大量负面评价,该公司打着免费旗号,实质强制消费。虽然推销经理给人的感觉很好,但是公司很差。
总结,对个体的信任和对他所代表企业是两种信任,我们往往混搅。我们通常会认为什么样的企业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人代表了什么样的企业,出现这俩种两种以偏概全的现象,需警惕。
(三)统计思维
重新认识统计学思维,了解到人们对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敏感,是我读此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我以下两点统计学现象引发的思维谬误,进行说明。
1.概率忽视(典型性效应)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名词:基础比率,人们会关注典型性事件而忽略基础比率。书中举例,在纽约地铁有一个人在读《纽约时报》,现在你要推测他是博士学历,还是未能有大学文凭。作者说大多数人想都不想直接回答他是博士学历,忽略了未有大学文凭的人数要远高与拥有博士学历的人这个客观事实,即他未有大学学历的可能性更大。
2.回归平均值现象(因果性偏好)
作者说生活给予我们的反馈常常是违背常理,把不可避免的随机波动强行与因果解释联系起来必定是错的。书中举出教练训练飞行员案例,当飞行员某次飞行表现不佳时,教练会批评他,他下次的成绩普遍会比这次好;当飞行员飞行训练表现好时,教练会给予表扬,但飞行员下次的成绩普遍会下降,于是教练得出结论批评比表扬有效。但事实上批评和表扬不能决定什么,这跟成绩的好坏无关,仅是一种回归现象,优秀和较差的表现最终会回归常态,即个人的平均水平。
总结,忽略基础比率和将随机事件强行与因果联系起来是统计思维中的俩种思维谬误。我们要有意识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质疑自己证据质量的分析。
三、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本书主要探讨在有风险事件和确定性事件之间,人们如何做选择。作者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形成理论——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指出人们在面临财富的盈亏时风险偏好不一致,财富在参考点上则为盈,在参考点下则为亏。在得失都有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在肯定会有损失和有可能会损失的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核心关键词:①参考点②敏感度③损失厌恶。该理论聚焦于财富的最终结果是盈还是亏,而不是财富变化数量,可以用来解释框架效应和禀赋效应。
(一)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人们会受到无关紧要的措辞影响,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
案例:这是在哈佛医学院做的一项实验,让医生看手术和放射两种治疗的报告,报告显示手术治疗存活时间更长,但手术比放射治疗风险更大。两组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组报告显示: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另一组报告显示:第一个月有10%的死亡率。结果显示,第一组有84%医生选择了手术治疗,比第二组更受欢迎。
这两种报告的实质是一样的,描述不同而已,但是结果是人们受到了描述的影响,人们把存活看做所得,把死亡看做损失。这也应证了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
(二)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案例:理查德·泰勒在读研时发现某教授非常不愿意卖掉自己收藏的葡萄酒,出价100美元/瓶也不卖,但是他买入任何葡萄酒价格都不会超过35美元/瓶。若价格在此区间,教授即不买也不卖。理性思维来看,可接受的卖价和买价应该相同,但事实上拥有该物品后,价值貌似会提升。
用前景理论来解释,愿意买还是愿意卖这瓶酒取决于参照点,即教授当时是否拥有这瓶酒。卖掉拥有的酒,教授考虑到损失的痛苦。买未有的酒,教授考虑得到的快乐。而由于损失厌恶的存在两者价值不对等(厌恶系数通常在1.5~2.5之间),因而有此现象。
本书我分享的内容已结束,总结一下,我先介绍了人的双系统思考模式,再说了在双系统思考模式下引发的思维谬误,最后介绍了人们在有风险和确定事件之间,人们如何做选择。这些内容是本书的重点,但不是全部。本书的大量案例和效应、谬误,及对幸福相关决策与体验效用我都没在书评体现。如果你对思维决策相关感兴趣不妨一读,最后一句感叹做结尾:理性与非理性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我们的推理行为大致分为两种思维模式,分别称为“系统1”和“系统2”,或者“经验模式”和“认知模式”。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系统1,经验模式,是不费力的、自动的、快速的、模糊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在使用它)、平行的、易出错的。它就是所谓的“直觉”,以很快的速度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系统1是高度情绪化的,因为它反应迅速。系统2,认知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你经常在教室里使用它,因为它是费力的、有条理的、缓慢的、有逻辑的、连续的、渐进的、有自我意识的(你可以觉察推理的推进)。它犯的错误比经验模式少,因为你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的,你能够返回你的思考步骤,对它们进行适应性修正。我们的大部分推理错误来自当我们以为自己在使用系统2,而实际上却在使用系统1时。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反应是不经过思考和反省的,而系统1的主要特点就是我们对它的使用是无意识的!n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思考快与慢中的“快”指的是直觉思维,“慢”指的是理性思维。如果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做的决定和初衷违背,想想是不是在决定那一瞬间让直觉思维占了主导。要有意识指挥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在理性的时候,意识到思维的惰性,三思而后行。其实我们不是没办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只是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我们当局者迷,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思维陷阱。所以重要决定前,保持清醒很重要,但这很难,并且一直保持理性也挺无趣。那么,为了让自己松紧有度,就小事随心,大事清醒好了。以上并非在说直觉思维不好,其实在做创意性工作的时候直觉思维能发挥极佳作用,想不出方案怎么办?保持心情愉悦,让直觉思维充分发散,把它交给潜意识,或许有天一觉醒来你就灵感如泉涌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