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是特殊的境遇、天生的文字天赋以及无论何种境地都笔耕不辍的结合,才造就了李娟这样的文字。她是我几年前才知道的一个作家。当时看到《我的阿勒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非常喜欢。嗯,要多喜欢一个地方,才会说是“我的”。就好像我从来都说我是宁波人,而不会说“我的宁波”,顶多说个“我们宁波”。哦,现在更多说“我们西安”。“我的”,多么私密,多么珍视,才会用到这个词啊。
所以,李娟,你写了《我的阿勒泰》,那么你笔下的阿勒泰,真的就是完全属于你的了。我们这些因为喜欢了你的文字而去找你笔下的那个阿勒泰,你会发现,那个阿勒泰,只能是你的阿勒泰。因为我们不曾用一颗最纯净的心,躺在那样的广阔中,去感受和呼吸那个阿勒泰。吹掉帐篷的风,风雪中的旅人,我们都不曾遇到过。你写自己的阿勒泰,却让许多人都有了莫名的阿勒泰乡愁。
这样写文的人,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女作家三毛。我觉得李娟肯定读过三毛的作品。我的直觉。因为我曾在我的少女时代无数次翻过三毛的书。那个时候的我,当然最喜欢的是她的《撒哈拉的故事》。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的笔下,俨然变成了一片充满了异域风情的乐土。简单点说,你看到的是一朵花,她们看到的是一片花海。你没有看到花,她们在想象中也能看到一片花。
不同的是,三毛的文字更淡然一点,而李娟的似乎更浓郁一点。描写篇幅方面,三毛更偏重人和事,而李娟大概长期住在那森林边草原里,所以书中状物述景的比较多。书中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描述,那些写山,写树,写云的奇思妙语,或生动或新奇的比喻,会让最不爱看景物描写的人都忍不住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
而让我觉得她们极其类似的地方,除了能把那样或贫瘠或寂寥的地方写得那样生动有趣令人神往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文字间流露出来的女性的特有的幽默。嗯,那种最不动声色,事后却让你最回味无穷的。就像一个好的相声演员,他在抖包袱,可是他却是最一本正经的(譬如马三立老先生)。只有傻x相声演员在观众没笑的时候自己在台上尬笑,没人鼓掌就求着观众鼓掌。
譬如三毛说她自己用指甲油替当地人补牙,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吓得荷西的头发像漫画里一样竖了起来。而李娟写她去当地一个赤脚医生那里看病,那个医生犹如《疯狂动物城》里树獭先生一样的神态动作,特别是那段拿药片给病人的场景,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其实都是些多么琐碎无聊的小事啊。可是因为她们这种天性里或笔触下的幽默,你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
当然,这样写文的女子,骨子里肯定有点淡淡的自傲,或者说自恋更合适。文人多自恋。这自恋往往带给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她因着爱惜自己,哪怕生活在沙漠、泥淖中,都会对这世界抱有一种赤子童心。所以她们看这个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大概很不一样吧。也许她们的世界更丰富更精致,一沙一粒,一花一叶皆有情。
我的阿勒泰读书笔记 第(2)篇算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吧!读完总想留下点什么,但又不知从哪说起,只能想哪说哪了。阿勒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同为新疆人,却一直未曾去过而深感遗憾。
戈壁滩、马儿、骆驼、帐篷、哈萨克族人等等,作者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神秘的阿勒泰,原始、淳朴的民情、民风展现的一览无余,以及作者与母亲、外婆相偎相依,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阿勒泰生活的日子里,快乐、温馨、忧伤、惆怅,贯穿在整部书中,以景喻情,以人喻情、以物喻情,表达着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书中很多地方文字,作者以新疆人的口语化书写(本人就是新疆人,对新疆的口语很了解[偷笑]),使得整部书带着一股原生态的气息,吹入读者心间,与众不同。
带着对作者的好奇心,百度了一下李娟的有关资料,一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此前一直以为此书作者应该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却有着一段“如此”的经历。在此,向作者(我的老乡)致以敬意!。
我的阿勒泰读书笔记 第(3)篇��.n《我的阿勒泰》| 李娟n▴▪︎▴▪︎n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疆北风景人事的读物,一直到很后来,读到“坐车去桥头”漫长荒芜的远途,突然被她的疲惫打动,而后回读到“滴水泉”旁的新房与戈壁另一端的新公路时,已是另一种感怀.n她在看待“过往”时,看得是它在生活里留存的全部情义,于是岁月消散亦不觉可惜.这样的人不被“现世的便捷与利益”消费,她们身上都有一道关于过去的奇特伤痕,但全然一副欣喜与真性情的甜蜜模样,承担得起漫长岁月,抵挡得住痛苦与孤独.n再读时看到很多最初觉得松散无奇的短暂片段,朦胧不定的描述,都成一个回应,太温柔了,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部分.n“世界的重心沿无可名状的也无可厚非的轴心平滑微妙地转移到了另一面的深渊”,我非常不喜欢这句话,但偏偏,是被击中的分毫不差.n#whats in my notebook##读书,我们是认真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