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第(1)篇民国时期到底是怎样一个激情四射的时代?中西思想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涌现出了一大批纯粹的学者。他们满怀激情,潜心学问,不功利不政治,为学问而学问。动荡而复杂的环境激发了人的潜能。正如萧红所言:这就是黄金时代。
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张奚若、梁实秋、费氏夫妇等人虽涉足领域不同却有着同一水平的思想高度。他们谈文学,说艺术,读诗,辩论,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平和岁月中彼此欣赏交流打趣,硝烟四起下互相扶持共患苦难。这样推心置腹干净纯粹的友情当真令人羡慕。
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满腔的热血尽洒在一生所追求的建筑艺术之上。他们之间的感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更是患难与共,是彼此的扶持和共同的承担。在林徽因走过的日子里,经历了鲜花着锦般的美好,也经历了战乱、困厄与病痛。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都能保持诗意葱茏的情怀和境界,保持宠辱不惊的风范与胸襟。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我好想越过时空,看你一眼️
这是1955年4月1日清晨6点。r
这一年,林徽因51岁。r
林徽因51岁离开这个世界,是命运女神对她的眷顾和厚爱吗?r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r
对于爱美爱艺术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林徽因来说,51岁告别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遗憾。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r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r
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怎样承受1957年的狂暴风雨?r
以她高傲纯正的天性,怎能面对1966年的浊浪排空?r
相对于以后的岁月,1955年,还只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光景。r
她走了,在这一年四月春日的清晨。r
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r
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第(3)篇梁从诫: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地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不少了解她的同行们,不论是建筑界、美术界还是文学界的,包括一些外国朋友,在这一点上对她都是钦佩不已的……
金岳霖:一身诗意千寻瀑r 万古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