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美国南方公司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711,1964年,伊藤洋华堂公司开办了日本第一家711,1987年,日本伊藤洋华堂成为美国南方公司最大的股东,1992年,中国的第一家711开业,今天,全世界有六万多家711便利店,仅中国就有近万家。
成功从无侥幸,巨大的成功背后,一定隐藏着惊人的智慧。所以,铃木先生才以哲学来称呼他的经营之道。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铃木先生预见到随着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零售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庭平均人数减少,导致家庭购买量变小,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导致消费者没有时间去大型购物中心采购,所以虽然当时传统便利店普遍经营不善,但铃木先生还是毅然拿到了711在日本的独家代理权,踏上了这条走向世界最大连锁便利店集团的道路。
铃木先生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从变化当中预测未来,假设——执行——验证,不断重复,就能在未来有所收获。今天,其实马云所谈新零售,同样是基于今天中国的社会环境所作出的判断和调整。今天的中国,在社会形态方面与上世纪末期的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只不过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让企业的经营者可以有更多的手段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虽然看上去更加复杂,但万变终究不离其宗。
铃木先生的理论与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铃木先生认为,再不景气的市场里,依然有需要得到满足的需求,之所以销售寡淡,绝不是市场的问题,只能证明产品本身没有满足需求。铃木先生力排众议先后开发了售价100和200日元的饭团,销售火爆,一个前所未有的价格区间,一个原本没有的市场就这么被创造出来,这不就是通过调整供给侧带来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吗?
《零售的哲学》非常实战,很多“点”可以直接应用到经营之中。
比如选址策略,铃木认为密集型选址有众多优点,便于宣传、节约物流和管理成本。
比如强调单品管理,铃木认为在某个大的品类下,除了一两款畅销的型号,往往伴随很多滞销的型号,管理者一定要找到畅销的单品,淘汰掉其他滞销的型号。这与今天互联网思维下的爆品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不能精准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便会带来机会损失。
比如投资策略,铃木认为看似必然成功的领域,由于往往已经涌入大量投资,反而会隐藏极大的风险,需求被过分满足,消费者便会失去兴趣,市场便会饱和,人云亦云的经营策略会带来失败。
比如对于产品个性化的分析,铃木认为今天的市场虽然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但事实上消费市场并未趋于多样化,反而具有非常明显“统一化”的倾向。非常认同,手机市场的变迁印证了这个观点。
711成立银行的故事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个案例,。大约在十年前,身边一家连锁便利店引入了某银行的ATM机,但只坚持了半年便失败了。对比711,为那家成败的便利店归纳了几个原因。第一,711自己成立了银行,所以可以量身打造低成本的终端设备;第二,711银行可以依托便利店的物流和人力资源运行,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第三,711银行因为是服务于便利集团的,只要提升了便利店的综合竞争力,对于本身的盈利可以没有过高要求。这几点,都是一般连锁便利店所无法做到的。所以,成败可想而知。
铃木先生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过程中的做法令我非常敬佩,充分体现了铃木先生作为顶级企业家的境界。盈利甚至是巨额盈利,是一个企业成功的维度,但一个企业的终极成功,应该是成为某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一定与社会责任感紧紧相连。当711的灯光在震区首先亮起,标志着震区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时,成为一个越来越成功的企业大概就只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吧。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一本很好看的200页小册子,读起来非常快。你知道这本书最令人惊讶的是什么吗?作者的年龄。整本书里谈到的以用户场景和体验为中心的零售经验非常接近“互联网产品思维”,相当年轻新锐;其中谈到的数次力排众议坚决执行自己的理念,又像是调兵遣将的江湖老手。所以综合一下我猜是70年代生人。但又一回想,开篇提到开始日本7-11创业是早在1973年——所以实际上作者今年已经86岁了!查了下资料他执掌7&I集团直到83岁才卸任,真让不到三十已然中年危机的我辈汗颜…我一直觉得经营事业家庭爱好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我投射,能把自我的意志主张投入并且得到认可,就是幸福的人生吧~n另外可惜的一点就是除了C端的经验分享,其实很想知道作者在遇到阻力和反对声时,是怎么拉起自己的队伍,团结可团结的力量,借助可借助的资源,赢得谈判胜利的?想来这部分不足为外人道,但才是掌舵人的关键之处不是吗?在工匠精神之外,往上走还看格局,使命感和斗争意志。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美国南方公司和伊藤洋华堂结合产下的日系711。最终反向超过亲爹,收购亲妈。没有零售业的专业背景,却有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度,自习统计学和心理学,依靠假设-验证-执行的务实和科学方法论,以及飓风铃木的超强执行力最终带领711获得商超到便利店,实体店到电子商务的转型。企业和人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企业也是,那711犹在壮年,多样化,国际化也有战果,是否可以基业长青,还要看711的管理层是否保留这份创业期留下的激情,市场洞察力和执行力。过往的经验可能是你的负担,书中很多决策放在当时确实是超前的观点,但是日本独特的市场和民族特点决定,人口大国的市场有不同的生命力,现在o2o,新零售,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和美国发展超过日本好几步。
美国的工业化标准化,日本做成了精益生产,美国协同供应链管理,日本主推智能化,德国制造4.0。中国作为后来者,有后发和需求端优势,超越是必然,但是精益与严谨的态度远不能与日德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