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笔记1000字(3)篇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畅销近10年,是季羡林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当代中国出版社为了表达对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隆重推出双色精编典藏本。《季羡林自传(典藏本)》是作者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花费了几天把季先生的自传看完了,前半段却是轻松愉快,后半段却是不忍回想的十年劫难。

1.去留学时候怎么找到自己想要走的方向,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想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随波逐流。

2.德国人之认真严谨,学风之自由可见一般。季先生写德国的学制,中学毕业以后可以随意选择大学和专业,而不用参加考试,博士论文更是在参加了研究班互相了解之后导师给定下的,只需要通过口试答辩教授满意了即可授予学位,当然这论文的质量要求还是很高的,不曾听说还要发够一定数量的核心论文之一说。再说说严谨吧,季先生的梵文老师只得他一个学生,也是认真备课,讲至下午四点方休。

3.大师也是凡人,也会看不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只会走马观花不学无术的子弟留学兵,也会为着明日的老师而忐忑不安,也会像我等一样想要个金光闪闪的头衔光耀门楣,但是其实大师是谦逊而已,大抵真正优秀的人总是孤独的,因而在留学生群季先生也说不得多合群,通看全书,留学所得好友不过章用,田德望,张维。陆士嘉。哈隆教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大师也曾在异国怦然心动。

4.关于纳粹占领期间的事情,战争期间的事情,说的最多的该是对食物的渴望。想来当时情况必定分外危急,季先生写到至少他熟知的两个德国人都从胖子饿成瘦子。但是写到后来美国大兵的铺张浪费,吃罐头只吃一半,电缆直接减掉等等,又写自己作为中国人得到的优待,领新鲜牛肉,特供的中国大米,仙药醍醐的牛肉罐头和白糖罐头,又觉苦中作乐,吃饱吃好已是一大幸事。

5.比之温州商人,青田商人更早就开始去国外赚钱糊口。虽说没用什么光明正大的方法,用的还是祖宗的威名,算是有些坑蒙拐骗地去挣钱,但是人在异乡,可能就会倍感亲切吧。当然古往今来的偷渡都是如此,骇人又充满了波折,熬过去的就开始过流动护照的生活,赚的为数不多的钱寄给家里的少妻幼儿,熬不过去的就成了海上集装箱里的尸体。

6.国民党政府官员的一些趣事。当时政治变迁,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不再赘述。不得感慨多一句,原来早在季先生那会子,已经是会议漩涡了;还有文化大革命对文人学者,中华典籍这些东西的伤害之大。唉,想着自己曾经的学生,自己请来的教员,如今成了对立面,毫不留情面的批斗,季先生大约也是气愤填膺的,花了许多字来描写自己遭遇的改造,多次质疑,当年那些拥簇老佛爷的人们,时过境迁,可曾后悔道歉,可曾觉得当初昏了头过?我也有此疑问。那些死去的人可能也就死去了,活着的人可能总有些不平哀愁。不懂怎会有思想能令的亲者能割袍断义。

7.季先生在自传里没有涉及到自己的孩子,倒是对自己的结发妻子彭德华很是感激,字里行间能感觉出。

当然还有一句,到底精神上无法契合的婚姻还要存续么?毕竟如果要承担责任,即时婚姻关系不存在也可以承担。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怀着对季羡林老先生的敬仰,读了此书,读完后有点五味杂陈,想着要写点什么。

自传整体给我的印象就是真实!

无论是童年的趣事,整个求学的经历,回国的教书、学术生涯,还有那毫无人性的十年文革,很多内容季老都描述很详细。

首先是童年。比如小时候的“欺软事件”,是那体内无处安放的小小能量,需要找一个释放的途径,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我所认为的磁场吸引;

还有就是那所谓顽皮的童年生活,让我再次深深的认识到,玩,好好的玩,能够玩明白了的孩子,对其一生的价值是很大的,这样的孩子一般都差不了哪去;

对于读书,关键还是兴趣,书没有好坏,从中总会有所启发收获,所以杂书杂读对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思维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我们放手阅读吧!

还有就是对于虚荣心与荣誉感的诠释,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师的转折的萌芽,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关键,需要如何引导,可以作为借鉴。

其次,季老的求学经历其实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与他自身的天资才智是有密切关系的,但与他的肯研究善思考的性格也有更重要的关系。如果再好的脑袋,没有刻苦的那个劲头,都将是枉然的。季老对梵文的学习研究,印证了这一切。

季老一生其实都是为人谨慎有礼的,但就是这样,还是难免要深陷文革的深渊,经历那非人的十年,读到此处时,心情是复杂的,人性,人性啊!!!其中“被折磨者与折磨者”身份的互换,可以解释很多问题,那帮乌合之众,一人得志鸡犬升天,让人痛心痛心啊!

季老的梵文学习生涯,对古印度文化的研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甚至改变了一些我们过往的认知,对学术的贡献巨大!

老先生最后辞去了一堆“头衔”,但他就是我们心中的国之瑰宝,泰山北斗!是一位可爱可敬的大师!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终于读完了季老的自传,对于66年以前的文字,看得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尽管少年时背井离乡寄人篱下,青年时留洋求学饱受战乱,但那时的季老灵魂清越,文采飞扬,即使生活艰苦忍饥挨饿,但精神却是无上愉悦的,灵魂也是自由多情的。可一转到66年至77年,真有如深坠地狱,顿感求生无门的痛楚与愤怒。那时身体上的折磨已经很残酷了,却远不及对精神上的凌虐,一个个心灵美好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自己同胞惨绝人寰的迫害,字字血泪,声声怒吼,几次想放弃不再看下去了,但是却期待着看到他沉冤昭雪的那一刻。文内对丑恶人性的讨伐,对世态炎凉的慨叹,不禁也使读者陷入了沉思和反省。还好他老人家挺过来了,美玉蒙尘二十载,终得以重见天日。这漫长的十年自述啊,看的人心酸,看的人悲伤,看的人绝望,也看的人愤怒。季大师一生实在坎坷多舛,但大师身上人性善良的光辉与勤奋治学的精神使得他终于在晚年爆发出了年轻时就熠熠生辉的才华与智慧,经过多少苦难的磨砺,终于宝剑出鞘。看大师的文章是享受,时而像一曲悠扬恬静的古琴曲,时而像一幅景致优美的山水画,时而像一首风华霁月的抒情诗,时而又像逻辑严谨的学术论文。最后还是那句话,看大师的自传,还是最好出其本人之手,这种传记里的文字才是他的心,他的情,他的魂,才最像是你与他之间一次心灵的相交。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