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泛若不系之舟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泛若不系之舟
作者:傅真
《藏地白皮书》作者 “最好金龟换酒”博主傅真迷失于世俗标准,困惑于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傅真决定为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她与丈夫毛铭基从英国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写成兼具爱恨情仇与人生思考的《最好金龟换酒》。在《泛若不系之舟》里,傅真与毛铭基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这本书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在记事本、电脑、夜车、小旅馆和咖啡店中辗转漂泊,诚实地记录着他们一路的见闻故事,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艰辛或不公,他们奋力向前,笑着流泪,珍视情感,保有尊严。
泛若不系之舟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


遇见一本书,需要一个机遇。正如遇见一个人一样,也许等待刚刚好的时刻来临,一个人也就看见了另外一个人。


初次听闻傅真,不是这本《泛若不系之舟》,而是《藏地白皮书》,这本记录了她和毛铭基在西藏相遇、相知、相恋的童话传奇般的爱情,被众多网友奉为“爱情宝典” 。同名电影由林育贤导演、彭于晏和杨子珊主演,横跨北京、西藏、香港、伦敦等多地拍摄。再次了解傅真,便是这本书了,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写景叙事的游记,而是叙述着她的迷惑、探索、思考、挣扎与自我救赎,便意识到此游记确有过人之处。


在《泛若不系之舟》之中,傅真与毛铭基的爱情令人羡慕,他们共同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后来到达大理,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


这本书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傅真诚实地记录着他们一路的见闻故事,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艰辛或不公,他们奋力向前,笑着流泪,珍视情感,保有尊严。


1..旅行也是上刑

记得曾在书中看到一个说法:“travel”(旅行)这个词来自于一个更老的词汇“travail”(劳苦、阵痛),而“travail”的根又深埋于拉丁文的“tripalium”—一种中世纪的酷刑架。旅行的酸甜苦辣原来早已包含在它的本意之中。唉,漫漫旅途,又到了“上刑”的时刻。


2..对宗教的理解

宗教大约起源于人类对于死亡和未知事物的恐惧。我常觉得对宗教有兴趣即是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比如生老病死)有兴趣。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注定永远要在现实中困扰着我们,然而正如圣严法师所说,这是一个非常永恒,永恒得不会有也不应有统一的最后答案的问题,这是一个其内容具有极端特殊的经验性而无从用语言传达的问题。因此佛陀索性就不纠结于这个问题,而是向我们说明人生的归向以及达到永恒目的的实践方法,从而减少了人们对未知与死亡的恐惧。
在很多时候,宗教的偏执性其实是来自于人而并非它的本身,如果只是怀着学习的心态在宗教中获取思考方式和精神力量,便不会那么容易钻入某些死胡同里。同样,如果“无神论”是建立在无知而自大的基础上,那么根本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当人们终于开始感受到这个社会以及自己心灵的空虚时,他们将转而追寻那些能够填补空虚的东西,并最终回溯到一个深刻的源头来修复这种空虚。


3..深沉与苦难

也许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只是当一个人面临深重的苦难时,
另外一些人没有办法走开。

我们都是这片土地上的匆匆行者,为何假装各自陌生,
把别人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快乐上,
为何要这样分明。

仅仅在你眼皮底下的这部分土地上,人们的苦难已经太过深重,深重到所有以精神和内心为主题的辩护都变得那么苍白,深重到你简直想硬着心肠耸耸肩走开。可是你不能,你没法走开。You just cant walk away.

生命的意义,信仰的价值,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形而上学的问题与日常生活的调和……


4..生命

人的生命就像蜡烛的火焰一样,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可能消失在黑暗之中,然后被永远地遗忘。


5..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不是疯狂消费的痛快淋漓,也不是放弃社会责任的美妙滋味。真正的自由是自由意志的自律,敢于运用理智的勇气战胜原始的欲望,自己为自己制定法则,主宰自己的人生。


6..印度精神

印度精神就这样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正如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在《幽黯国度》一书中所言:“在我的感觉中,它(印度精神)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回来的真理……”


7..天堂地狱加尔各答

在这个国家,美是需要费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爱是需要思考和勇气的,喜欢和憎恶并非源自不同的反应层次,而是同时共存。
印度人的清洁观必须放在种姓制度的背景下来理解,而这个制度强调的便是社会秩序的纯洁性优先于身体的纯洁性。
可见“贫穷”和“便宜”根本不能当作借口,缺乏服务意识,做事不认真无诚意才是罪魁祸首。
内心澄净的人,外在的相貌仪态也应是平和中透着灵性


8..普通人身上的智慧

面对着这些天使一般的普通人的时候,我常会觉得自己一直都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个人的喜怒哀乐被放到无限大,外界的苦难只是报纸上的统计数字。我走过很长的路,却从未走出世俗眼光的束缚;我游历了很多国家,却很少航游我自己的单调。


9..何处染尘埃

学会谦卑—尊重每一个现象,不事先占领优越于对方的立场,避免非黑即白的思考。
科学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它对道德、伦理以及人的精神世界通通不感兴趣,凭借实验和逻辑推理而获取的是知识而非真理。这些科学知识改善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宗教则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给人类以指引,宗教导师们的教诲给人类带来的是正义、人道和尊严,这至少是与物质同样重要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那句话深得我心:“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体验就是神秘感,真正的艺术与真正的科学都发源于这种基本的情感……”

10..关于奉献与爱

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弱小的,但是内心的力量却是强大的,也许一个人不能去改变世界,但是假如没有人想着改变世界,世界最终会以极端的方式改变人类。
爱与奉献,需要人类的相互作用,人类不能只顾及自己而忽视别人的存在,各人的隐晦和皎洁,最终也会影响你。。。

假若我不扶起这个人,我就不会帮助近四万二千个人。我只会看到个别的人,我只会在一个时间去爱一个人。

11..永远在路上

所有的美都是伟大的奇迹,所有的平淡都蕴含着诗意,所有的挫折都变成了花絮,所有的人都是对的人,所有的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所有的事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我再一次深深地意识到自己是何等幸运—在路上真好。三十岁真好。生活真好。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 卓越超群、瑰伟壮丽 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 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 当我们身居高位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 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


12..痛苦的力量

我仍然认为痛苦的经历能使人高尚,但也终于明白,只有学会客观地观察痛苦,这种经历才有助于人格的成长。而如果一个人太过执着于痛苦,那么他只会在痛苦中沉沦,无法激发出心灵深处的力量。痛苦而伟大的灵魂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清醒着的。


13..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宇宙中有少物,
则有几心。
我等皆是宇宙之中,
故当一嘶之声向君被执矣,
当此之时,
天则溃矣。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说:“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
神秘的不仅是世界,更是我们对世界的感受。神秘诞生于人类对宇宙和人生的终极追问之中,只要人仍能感到迷茫和惊讶,它就一直存在。每当人用诗意的眼光观看世界,心中的独角兽就蠢蠢欲动。它纯净的眼眸倒映出朝圣者的灵魂,它额上的那只长角,指向的是爱、美、智慧、无限和永恒。愿你的心中也住着一只独角兽。
最重要的平衡在于命运和自由意志之间—确知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机会,并行使自由意志使之得到最好的发挥。

泛若不系之舟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旅行,心灵的自我救赎n傅真在谈到内观课程时,错误的误解他人是哗众取宠之辈,谁知自己才是真正的愚妄之徒,以貌取人,妄下评断。初见《泛若不系之舟》时想来是柔情千转的抒情书籍,看过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浅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出自《庄子·列御寇》n“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大概的意思就像没有被固定的小船,吃饱了四处逛逛。对于穷游来说,真是太贴切的形容了。旅行不过是众多生活方式之一,了解不同的文化,让心不再狭隘。看过《我了个神啊》之后对印度的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傅真这样形容典型的印度家庭主事人:n“如果他开了个玩笑,会把在座的所有人挨个儿地瞅一遍,以确定每个人都如他所愿地笑了。”n印象比较深的是印度的整体氛围,杂乱而维持着自己的秩序,作为12亿人的大国,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身文化的社会体系是很难想象会乱成什么样子。或许在我们看来对于他们的行为模式有太多的不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那方水土上人们蓬勃的生长。现代经济人总是会以贫穷来解释行为,我们也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的古训,然而在傅真看来,贫穷并不能作为借口,缺乏服务意识,做事不认真无诚意才是罪魁祸首。印度人的不认真不单单是对待他人,甚至对待自己的利益也是同样的漫不经心。对于缅甸军政府和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没有去过,只不过是从书籍上了解到冷冰冰的事实,如果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便都会变成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对于旅游来说,记录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成长和感悟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文明与神灵冲突n南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文化氛围非常的浓重,宗教环境下心智难免会被其所影响。有幸曾经到过泰山山麓的月牙寺体验,苦修的寺庙,同现在国内大部分旅游经典的寺庙并不相同。安静,肃穆,傅真说,这样的气氛与环境会触动人的心弦,对寺庙产生排山倒海般倾慕和向往,同样感同身受。跟随作者了解印度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脏乱差和宗教崇拜,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体验不到生存维艰的环境了,人类进化至今百余万年唯一的目标便是生存,在自然又是如此的残酷,现代文明演化而来的宗教便缓冲了这样残酷的现实。对来生有希望,是几乎所有宗教的特色。旅行,心灵的自我救赎n之前读过很多旅行的书籍,却从没有如此直击内心。然而看书得到的收获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智慧,一切都只在概念和理论的层面,即便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予以知性判断,也仍然不是自己的洞见,很难真正改变内心的本质。傅真体验的内观法心灵体验看似非常不错,将生命中的情境重放,更清楚的看到曾经的错误,现实,或对或错的决定。真实的面对自己。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但若是总把幸福寄托在明天,也就等于亲手剥夺了今天的快乐。不要去祈祷明天生活会更好,真正的快乐都在当下,最近自身生活工作也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或许对于自己来说同样如是。毕业七年,越来越觉得同现在的行业缘分尽了。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不是疯狂消费的痛快淋漓,也不是放弃社会责任的美妙滋味。真正的自由是自由意志的自律,敢于运用理智的勇气战胜原始的欲望,自己为自己制定法则,主宰自己的人生。了解到平行宇宙的概念之后总是会幻想是不是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有一个自己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那个他又在体验怎样的人生。不管怎样,不要去做那种愤愤不平的人,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同这个世界发生最真实的联系。

泛若不系之舟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傅真从东南亚到西藏朝圣之旅的句号。也印证了她自己写在文末的那句话,这本书集合着她以最诚实的态度写下的每一个字。这个句号是属于她自己的句号。

《泛若不系之舟》,傅真和铭基的这段旅行很长,但的确也是在自我的知觉中,对于陌生世界耐心的体验。和甚嚣尘上的“X天XX国”之类的攻略不同,傅真的书里除了旅行途中的风物与人情,还有着向内的自我探索与成长。而且这种成长,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缓慢而持久的。

看到最后有些发腻,对我来说,就好像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随他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的山高水长。所以建议还是延长阅读时间,断断续续地体会。

当然,也种草了好多山水和书籍,TODOLIST又变长啦。不过嘛,虽叹人生之须臾,也不羡长江之无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