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书笔记(3)篇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
作者: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书笔记 第(1)篇

好像很久没在微信读书看书了,也很久没写读后感或书评了,发现读书读久了,人好像也变懒了,每读完一本书,都不想去写评价。也不想发感慨,只想把一些东西留在心里。

有人说,读书和吃肉差不多,你每天吃肉,看起来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时间长了 肉会变成你身上的肌肉、营养、精力,当然也有脂肪。读书也一样,我们读书吧不一定有什么大变化,但时间长了,书就满满的融入了你的身体里,变成了气质。

我本人不太喜欢散文,也很少读散文的书,这本是朋友推荐,让看一下。

龙应台的文字很朴素,很实在,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我们的书中经常看到她在读各种古文。存草稿,没写完,突然有事。早上起来继续写。

龙应台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种丰富的经历是她对生活有着透彻的观点和看法,所以,他的文字能深入人心。

我特别喜欢关于幸福那篇文章,幸福是什么?这是很多人,从古至今、从高贤到普通人,在我们的日常,幸福是一个很常规的话题。到底什么是幸福?叔本华大叔说过,其实幸福和我们的欲望有关,幸福其实就是你得到的结果和你欲望的匹配程度(白岩松也谈过这个问题),然而,我没你的欲望总是在不断的膨胀,我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当时是2006年(当时我们的收入应该是每月4000元左右),我一个同事和我说,如果给他50万,他就能买一个两室的房子,有一部紧凑级车,那生活多么的美好。十年过去了,房子早就有了,车也早就有了,他收入也变成了二十万,我也到了三十万,可是 幸福了么?好像没有,我现在仍然再看,我再买一台宝马吧,媳妇说,再买套中意的房子。

我曾梦想回到老家去,过田园生活,可是回不去了,现代生活绑架的就是你的心态,我们甚至已经不会那样的生活了。

于是这些年,幸福的话题更多了,央视还专题做了关于幸福的节目。电视上当然一片太平,而到了网上,不幸福的声音,甚至骂娘的声音铺天盖地,我们为什么这么不幸福?是不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其实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危险的,我们每天要过马路,我们每天吃不知道安全不安全的食品,我们每天要上楼下楼,我们每天要担心血压,等等。

记得有次培训,和培训老师聊天,他说,我每天早上醒来,都是感觉事上天的恩赐,因为我没有一睡不醒。我惊诧了,这人是活明白了。龙应台的幸福也是这个意思吧。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书笔记 第(2)篇

前两天给人推荐这本书,聊到生死,牵出一段过往记忆。在我高中时,家附近曾发生过一起碎尸案。当时,我立在公交车上,汽车慢慢从弃尸现场蹭过,我隔着车窗,只看到了一只不大不小的纸箱。车上人挨着人,并不觉得害怕,。只是觉得那纸箱里面的,不论以何种姿态还是太憋屈了,偌大一个活人,怎么能挤的下呢?突然有种屈辱感,人之所以为人却不能自已的屈辱感。我问毛了家中的母亲,没有得到任何答案。只好在梦中继续思考,梦中万物皆为灰色,只有纸箱上有颜色,红色的,鲜血流过的的痕迹,自那以后,我的梦开始有了颜色!那是我第一次有了一个比较全方位的感受!

目送这本书也谈到生死,记录了父亲的衰老,父亲病中到去逝,然后是母亲的衰老。含情脉脉,却更显鲜血淋漓。其中两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一是,父亲抢救之前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喉咙开了个大洞,里面也有管子,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一是,母亲不愿意上街,说街上都是人,龙应台说自己当时50岁,去到许多年轻人多的街道总会觉得自己是异类,母亲这样的年纪怕是无处可去了。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第一本写人之初生,教养幼儿的种种乐趣;第二本写幼儿从弱转强,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思想和担当;第三本就是目送,人生盛极而衰,50多岁的她自己依靠以往积累的智慧尚能从容精彩,但是父母已是风烛残年,避无可避。

我很庆幸自己这三本书是倒着读的,先感受到死之可畏,再在生之明媚里面感受到了无限安慰。

我不知道能不能达到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豁达,但也许我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在莫一天来临的时刻,我有能交给自己的答案!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书笔记 第(3)篇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看了很久,常常在一篇看完后,又返回再浏览一遍。也许是希望能在父母还健健康康的时候,能抓住为人子女需要用心去关怀的点。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亲情的《目送》,友情的《牵挂》,爱情的《寒色》,兄弟的《共老》,生活的《跌倒》,我的《(不)相信》,充满共鸣与想法。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这部分看不懂,大概是经历的不够。待重温。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似乎看到了父母未来的姿态,说一定不会这样的有点索取太高,那么,只希望慢一点,慢一点变老,让我们有能力给你们安享晚年。

既然亲情之间是一种渐行渐远的缘份,那么我们得珍惜当下;既然目送的背影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我们得淡然面对。

  • 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 他的眼睛毫不迟疑地告诉你: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