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情,跨越代沟——娓娓道来
首先,本书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 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我们总说东西有别,这个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是不同的,依据这个想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在方方面面的冲突是可以解释通的。
通过此书龙应台向安德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环境,让我特有感触的是,她说“由于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她没有想逃离的想法,反而使她学到的对于弱势的同情与怜悯”我想这就是所谓人之常情吧。
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系。通过两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磨合,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书中的通信内容涉及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看到他们像一对朋友倾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那种人与人之间互通的情感,让人觉得软软的,很温情的。
走向社会我们会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即使是来自同一片文化土壤,但因地区不同就产生了冲突。甚为为此及彼的敌人,更何况作者和孩子是跨国家的。我认为特别难啊,这也是这本书的精华之处了。
最后我觉得虽然作者和孩子来自不同的国家,接受了不同的文化,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别忘了他们的关系,是母子,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是可以跨越代沟的。不是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每个落世孩子急于认识眼之所见,但是每个长大成人又急着追求心之所向。
他似乎长成那个“慢慢来”的人,有时拖稿,不急着赶路,会在咖啡馆享受午后时光。可是,妈妈却感到无所适从。很多话想说的时候,你不在身边,过后就提及,我也失去了想说的心情。距离就是在这样拉开的吧
于是,有了这三十六封书信,无数的内心独白。安德烈慢慢看到妈妈的年代,开始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妈妈也从孩子视角看到人性最初的东西,并且虚心学习。
而我的十八岁,忘了有没有这样的叛逆和任性。总觉得年少经历过一些不一样的色彩,长大后看待某些事情也会放得更开。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 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订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 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 当少年儿女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感动、为什么样的老歌着迷时,两代之间可能又多了一点点体贴和容忍。
母亲和大儿子的书信往来,龙应台的头衔和光环自不用多说,撇开一切的外在标签,这是一个母亲,和一切母亲一样,她渴望着孩子的依赖,被需要,但正因为她又是一个有诸多标签的母亲,所以她是一个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母亲,把孩子作为一个别人‘’的母亲.儿子呢,是中欧混血的棱角分明的帅小伙.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德国成长,完全的欧洲视角和价值观,在这样的亚洲和欧洲价值观碰撞下的对话实在太精彩,有关于文化差别的,关于个体观察的,成长的烦恼从不单单只是烦恼,而是一个自我反省以及寻求建议或文化冲撞的过程,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窥见德国生活一角,香港生活一角.开明的,西式方式教育孩子的妈妈亦或是代购横亘,但依旧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学习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音乐等等的,希望最大程度贴近孩子的妈妈。而孩子呢,可以耐心的,和妈妈坚持三年书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