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3)篇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1)篇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在第一章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当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差点被哲学这二字拦下。后来坚持读完,主要还是介绍中国从先秦到晚清各个朝代的思想家的思想,包括墨家(无规矩不成方圆)、阴阳家(万物相生相克)、名家(实与名)、道家(不知常,妄作凶,无为)、儒家(仁)、法家(赏罚分明、势法术),到后来的佛学(因果报应)、禅宗(沉思、顿悟)、理学(格物致知)、心学(吾心即是宇宙)、王学(致良知),书中穿插了很多的古文和相应的例子,“不知常,妄作凶”,“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从先秦到当代世界,作者都能引经据典,对各家思想做出通俗介绍,古文诗句都能信手拈来,可见作者知识之渊博。

    遗憾的是,有些思想在当今似乎不受待见。从历史上看,秦统一六国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之后朱熹的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定为官方解读,科举考试的解释都得以此为基准,再到今日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这些都是统治者为了统一而做的努力罢了。相比之下,心学所说的“吾心即是宇宙”所代表的唯心主义遭到冷落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2)篇

《中国哲学简史》n“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n春秋战国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历史时期。诸子百家遍地开花,直接奠定了泱泱中华后来将近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基础。不知道如果没有那时候的孔孟老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拍着胸脯骄傲的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至少它不成体系。但凡我听说过的叫得上名的哲学大家,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叔本华等等,基本都是西方的ID。我以为是我们中国人不擅长或者是先人们压根就没有哲学的概念。想想啊,中国作为农耕大国,每天吃饱穿暖才是正经事,哪里会管什么形而上形而下的。读罢冯友兰教授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才知道自己错的多么离谱,都觉得说自己喜欢诸子百家那个时代是应该语带羞愧的。冯老先生把这么多“家”的思想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中国的哲学体系脉络逐渐就清晰起来。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都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西方各个时期对应不起来。我去查了下资料,孔子老子出生的时代,跟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佛教的释迦摩尼,基本上是同一个时期。所以不只是诸子百家,这还是一个中西方在思想上并驾齐驱的年代。跟我之前一样,认为“中国无哲学”的,我觉得都应该来看看此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3)篇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我相信很多人读这书之前都和我有一样的初衷,对于此书我并不是出于热爱,也不奢求通过读此书对自己的精神道德境界有任何提高,更有甚者,我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了解它。只是偶然看到,本着为我贫瘠的知识土地,增加些许新鲜的活力,哪怕在这上面长出几棵我叫不上名字的野草!

零零散散的读了两个星期才真正的把书读书,理解了大部分之后,却发现又忘却了理解的大部分。如果让我解读我对的中国哲学史的理解,我只能用我极不成熟的文采的表述为“观不通,思不明,讲不清”。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过程过程中,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行忠恕之道,

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

老子的“无为”,以及参透宇宙与人生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韩非的“法”,

名家的“合同异,离坚白”的辩证论,

阴阳家的“五行学说”,

中国禅宗的“以心传心,教外别传”的静默哲学。

这些被表述为极其简单标题的哲学观,里面所蕴含庞大的知识体系,足以满足我们在追求人生超道德价值时的一切理论需求。它对于我们提升个人精神道德境界有极大的帮助,哪怕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