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本书,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到尾我都觉得这本书中偏见很多,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群体的心理、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因此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群体具有冲动、 急躁 、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书中列举了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因此,“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同样,这也可以解释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所谓的西方理论就是这样,根据事实来总结经验并再适用于事实。这本书就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理论学教科书,作者先说明了自己对群体的总结和认知,然后通过几个常见的群体及其表现来说明这些总结的正确性,最后再发散了自己的思维。如果说要写论文,拿这本书来学大框架,绝对没有错。我以前认为的盲目、情绪化、极端、不理性是出现在个人身上的。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是一个群体的表现,当个人在一个群体中,他就不再是有判断能力又独立思维的个人,而是躲在群体背后的鬼,一旦有了引领大家思维的人,这些小鬼就会跳出来去不顾一切的实现这个思维,无论这个思维是多么的不正确。那这些理论来套用现实,古代中国,民国时期,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当代的事件例如所谓的爱国抗日打砸日系车,例如英国议会尊重民众进行投票最后脱欧事件,例如特朗普竞选总统最后当选,小到早高峰的公交车上的争吵,公司开会同事间的争论,都可以看到群体的各种特质。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虽不能使用这些理论有一番作为,但也可以让我以后在遇见各种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合适的处理方式。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一点点的啃完了这本对于我来说有点陌生的书,从迷茫,迷惑,到渐渐地明白一点,到被她吸引。我还想再说,一百多年前能把群体的心理把握的那么准确具体真实,佩服。
我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能把统一起来那是很难的。但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从人之成为人开始,就被领导、统治、奴役,有的还心甘情愿的被管理,就是因为通过暗示、强化,人民被一些无形的东西俘虏了,这可能是宗教,可能是传统,可能是教育,可能是所谓的文化,这些决定了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生活方式。
种族是逐渐沉淀和形成的。群体性心理筑牢了种族的城墙,形成了排他性,垄断性,这使的这种集体更具凝聚力,阻碍了革新和创新。
粗略的阅读,加之自己能力有限,还没有真正吸收本书的精华。但她开启了我对心理学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