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阿图·葛文德 王一方主编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人不是神,凡人必有一死!

在《最好的告别》中,葛文德围绕生病衰老死亡这个问题展开了他的思维导图。

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带给人类难以置信的恩惠——相比任何时代的人,当代人的生命都变得更长久、身体更健康。人们对独立和自助的尊崇没有考虑到生活的现实,独立、自助的境遇早晚会变得不可能。严重的老年疾病或者衰老早晚会来袭,这就像日落一样无可避免。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作者认为现实中我们把老、弱、死都医学化了,认为它们只是又一个需要克服的临床问题。跟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比起来,我们活得更长、生命质量更好。但是,科学进步已经把生命进程中的老化和垂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融入医疗专业人士“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几个月以前,我的岳父腰间盘突出入院医疗,医生在未考虑他86岁高龄、很多基础性疾病情况下手术治疗。经过三个月的一级护理,家属24小时陪同,虽然迈过鬼门关。但行路入院,出院只能坐轮椅了,半瘫痪状态。这就应验了作者提出的过度医疗问题,我们亲眼目睹在前一天还有一个93岁老人家进行腰间盘突出手术。估计这个名医有可能在挑战极限。而作为家属的我们也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所谓专家来掌控。所以,作者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因为我们的文化拒绝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本应获得的保守医疗与许多人擦肩而过,过度的技术干预反而增加了对病人和亲属的伤害,剥夺了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作者认为医生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助人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无论什么时候身患重病或者受伤,身体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那些以技术威力见长,而不是重视和理解人类需求的所谓专家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无论是由于年龄还是健康不佳所致,随着能力的衰退,要使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认为医学干预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病人寻求的是有价值和目的的生活,然而又经常被技术狂医生拒绝,这是现实中的问题。

第二:作者在书中主要讨论了三大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透过作者提供的一个个案例,几十年来美国养老机制不断创新改革,让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步入老年社会的系统准备,完全值得迈入老年社会的中国学习。美国老人可以享受到的良好、充分的医疗,美国病人和医生的互动过程。作者让我们看到美国老年人普遍享有比较体面、舒适的老年生活。养老的社会化既保证老年人受到专业、可靠的照顾,又不增加儿女事务性的负担;类型多样、选择丰富的养老机构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医疗、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机构还在不断地改进,往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居委会相对美国的社会架构更加可以合理发展老人服务。书中的雅典村模式就可以发展成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委会可以推出有分层次的生活服务及善终服务、有杂务工维修工,结合社区医院、长者饭堂及志愿者。这些社会问题无关乎制度本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养老模式会多元化的,养老市场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作者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楚:一旦人们拥有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拥抱新生活。

第三:阿图·葛文德不仅仅是个医生,他还是个哲学家,本书充满哲学意味和宿命感。人生有何意义?这是,所有宗教和哲学都在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对他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我们深深感到一种需要,必须确认外在于我们,使我们觉得活着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目标。作者把这个理论用在养老上,就是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前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

第四:生活中接受还是选择?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吗?作者通过濒临死亡的人的研究撞击哲学这个大钟。他认为生活就是选择,选择是无尽头的。刚做完一个选择,下一个选择又摆在了面前。他曾经目睹几十个病人经过的同样的岔道口,但当他的父亲要选择医疗方案时,除了把自己拱手交给医学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趋势,还能怎么办?他们家庭三个人加起来总共有120年的行医经验,仍然是难以抉择,不知对还是错。正如我的岳父出院一个月轻微地跌了一跤,引起髋关节骨折。髋关节骨折手术是一个针对老年人的手术方案。面对他人生最后一跌,我们也和作者一样交给医学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趋势,我们还能怎么办?抉择需要勇气和智慧,作者认为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氣。第一種勇氣是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尋思真正應該害怕什麼、可以希望什麼的勇氣。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当我们很难知道会发生什么时,我们就难以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作者指出他的抉择:就是个人必须决定他所害怕或者希望的事项是否应当是最紧要的。这就是他的答案。人生的选择其实没有对和错,每一步都是修正着前面的一步。

第五:科技的路是相通的。作者研究那些濒临死亡的人除了哲学的观点外还得出了行为科学不一般的答案。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作者认为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至关紧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

马斯洛认为安全和生存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目标——至少在我们的选项和能力有限的时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关于老年的公共政策和关注点着眼于健康和安全就是对这些目标的承认和体现。它们被假定为每个人首先关心的事项。不过,事实比这更复杂。为了某些超越他们自身的事情,如家庭、国家或者正义,人们愿意欣然牺牲自身安全和生命,而这一点与年龄无关。而且,人生的动力并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以与马斯洛经典的层次理论并不十分吻合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如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是正确的,那么,缩小生活范围与人们追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就是背道而驰的,你会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快乐程度会降低。但是,研究发现,结果刚好相反。人们根本没有变得不开心,而是随着年岁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他们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花几年的时间,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你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对人类而言这几乎就等于永远)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成就、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那些特质。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理解这个变化是理解老年的基础。

中国老龄化问题触目惊心,老年人口增速世界第一!随著医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活得久了,问题来了。目前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卫生方法是无效的!国家养老体制更是独木难支。

《最好的告别》警示我们,中国社会为“生”做好了准备,但没为“死”做准备。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到了这个年纪,身边的隔代人的身体越来越糟糕。我开始关注这本书,直至前一阵有机会,才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开始阅读后,我渐渐开始了解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我在书中提到的诸多案例中,了解到衰老后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比如,我的协调能力,记忆力都会渐渐衰退,我的肌肉会减少,我将会减少很多自由,我可能走路会突然摔倒,我的牙齿会掉光,很多好吃的东西我都吃不了了。这让我感到害怕,对衰老和死亡产生恐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恐惧渐渐消除,我必须接受——我只是漫长人类历史上的一颗沙子,我会出现,就会消失。若我选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我必须,也热爱死亡。首先,要接受我们都会衰老,要接受,到60岁,人们一般失去了1/3的牙齿;骨头和牙齿随着时间越变越软,而血管和关节,却越来越硬。从30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逐步下降。四十岁左右,肌肉萎缩的力量和质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八十岁,25%至50%的肌肉都会丢失。一个60岁的健康人的视网膜收到的光线只有20岁年轻人的1/3!(这里很有趣的一点是,科学家竟然通过改变秀丽隐杆线虫的一个基因而为它延长了一倍寿命。)我必须接受,我总有一天,会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n如果有一天我到了,不能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那我就要开始思考,接下来我应该怎么生活。书中提到了养老院和疗养院,叙述了疗养院的发展历程,是如何从“将老人当成小孩子,有着规律的,固定的生活节奏”的养老院,一步步变成“让老人在自己能够达到的程度上独自做选择”的疗养院,也就是: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有价值。也就是,当老人无法自主生活时,我们不要仅仅简单的保护老人的安全,让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让他们开心的,按照自己意愿的活在世上。书中提供了一个我认为可以堪称完美的疗养院案例,一家叫新桥的新型退休社区,与一所学校相邻,老人和小孩可以成为朋友,他们一起上健身课,学生也学习怎样与老年痴呆症患者协作。“有一个孩子与一位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的居民交上了朋友,老人去世时,这个孩子甚至被邀请在葬礼上发言。”还有一个同样具有革新性的疗养院,Peter Sanborn Place,“这里的管理者决心不论什么情况都要帮助人们住在自己家里,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直到生命的终点。”n“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太重要了!哲学家德沃金认为,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局限和阵痛,我们都希望保留我们作为自己生活篇章的作者的自主或者自由。这是人之为人的精髓。德沃森在1986年说,“自主的价值……在于它所产生的责任:自主使得我们每个人负责根据某种连贯的独特的个性感、信念感和兴趣,塑造自己的生活。它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驱使,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权力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成为他塑造的那个自己。”n最后作者讨论了,当我患绝症时,我应该何时放弃治疗。放弃治疗后并不是无所为,而是采取善终护理。“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与罗点点的想法类似,今天才看到她有一本书《我的死亡谁做主》中有类似的观点。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能够慢慢接受死亡了。就像树叶落地,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希望我将死时,也不要进ICU,就让我躺在家里吧,假如剧痛难忍就注射一些吗啡,假如难以呼吸也不要用呼吸机,千万不要下胃管,切气管。就让我自然的,体面的走吧。希望我爱的人最后能亲我一下,抱我一下,我就可以满意的走了。我死后也不要大办葬礼,只希望与我有关的人能在心里记得我,记得我们之间的故事,就够了。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阿图葛文德关于医生的三本书中,这本读的仔细,一字字地,不断还往前翻看。

一开始总觉得告别离得很远,总觉得放到书架上有闲再读,总觉得我有得是时间准备……然而公历2月大哥突然走了,我们都没准备好。他没受罪,可惜的是年轻、可惜的是错过了黄金4分钟、可惜的是没有留下一句话……这时代,同根之情并不流行,或许以后不但不会流行,更会消逝。我的难过理应排在后边一点的位置,理当隐蔽些,唉!不需纠结。是的,时间必不可少。

阿图讲的人和事,真实发生过。特别敬佩那些看到差距勇于探索的人们——力图改进制度的医生、争取联邦财政支持的努力、让患者信任的神经科专家、临终关怀护士、门上的锁、2只狗4只猫100只鹦鹉、肯敞开心扉的壮年消防员、帮助父母不停换养老机构的儿女、还有虽身患病痛衰弱却依然努力适应亲人心意的主角们。阿图告诉读者,最好的,就是这些认真生活的人们共同创造的。

与官僚的漠视粗俗相比,与程式化的“寻找最美XX”之类的道德教化活动相比,真心实意、科学系统地探索对个体的关怀,更能安抚现实中一颗颗急躁的心灵。

凝聚力来自希望,但愿我辈不失希望依然骄傲,但愿我不失耐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