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德刚先生历史大作《晚清七十年》20年前于台湾省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唐先生口述历史之外的代表作,经岳麓书局粗略阉割再细致阉割,遂成今日之《从晚清到民国》,没错,阉了两次,可怜。
唐先生行文锋利又不乏西式俏皮,所谓“唐诗散文”让人大开眼界。历史本是乏味的,又偏偏个细活,想想如今火爆的《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中华史》,我们从前的历史教育书籍实在是只重“正确”。古人明明做好了榜样,瞧司马迁的史记,那写作功底,单凭文章足以傲世千秋。富于文学性的表达才能更好的传递历史的温度,唐先生之文笔绰绰有余矣。另一方面,作为胡适先生的弟子,唐先生的史学态度四有其三继承了老师“怀疑之精神”,四有其三?大概是假设大胆,难于求证,轻浮武断的立论颇多,略显粗犷,论严谨相比于钱穆、黄仁宇、陈寅恪等一流史家尚有差距。如今唐先生故世近10年,师徒二人于泉下定有一番激烈辩斗,胡适当不会生气,因为这不是唐德刚第一次造他的“反”了。抛开这些,唐先生史学新见鞭辟入里,直探近代中国坎坷真相,构建了整个晚清历史架构,具备完整的崭新的历史脉络,不失为一家之见。这部著作清浅而广博,对拓展史学视野大有裨益,值得历史爱好者品味一番。
唐德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观点是“历史三峡”论,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作为历史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与标志: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历史的潮流中,前后两个社会政治形态的转换,其间必然有个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唐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共出现两次转型: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秦皇汉武之间,实现了从封建转帝制,历时约三百年。此次转型是自动的,内部矛盾运行的结果。帝制持续两千余年。第二次大转型,发端于鸦片战争之后,从辛亥革命进入“历史三峡”,大概要二百年才能“走出去”,最快也要到21世纪中页。那么,走出历史三峡的标志是什么呢,是民主共和。此次转型是受外来刺激而行,是被迫的。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有可以肯定之处,它给当下的转型之难,及“未来的路还很长”提供了解释。但是又存在很大的缺陷--脱离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的历史实际,将现代西方式的社会形态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先验模式和价值取向,并以此衡量转型成功与否。
西方如今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选项吗?西式民主是真正的合理的民主吗?张维为先生认为西式民主制度运作基于三个假设前提,即人是理性的,权利是绝对的,程序是万能的,基于这三个前提,西式民主的解决方案是:多党制、三权分立、竞争性的选举等为主要内容,这种民主一直被一些人奉为普世性的民主典范。可是所谓西式民主的国家在国内和对外都暴露出许多重大问题:国内金融危机、政府停摆、金元竞选乱想丛生、民粹主义抬头;对外方面,西方国家四处推销鼓噪的自由民主不仅没有给世界带来福音,反而成为灾难和祸患的根源。凡是受所谓民主化波及的地区,无一例外都伴生着混乱与失序,特别是处于重灾区的中东、北非,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争绵绵、恐怖横行、生灵涂炭。更严重的是西式民主的三个假设前提本身都存在问题。人的理性很有限(您瞧英国脱欧);个人权利的绝对化无法协调群体关系,无法平衡权力与责任;所谓一人一票的票选制度将选举推向功利化、娱乐化。详细分析可见许开轶之《失灵的西式民主》,可谓一针见血。
任何国家都无权垄断民主制度的标准,更无权把自己的制度强加在别国之上。我们国家要追求的民主,绝不是美国到处宣扬的美式民主,而是一种适合于我国实际的民主,中东乱局已经证明发展中国家绝对不能削足适履,照搬照用。经过60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在探索民主的道路上,我们理应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走出自己的民主之路。
回到本书,唐先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某些点评颇有独到之处。他重新审视了人性,洪秀全、康有为、李鸿章、袁世凯,这一个个似熟悉、又似陌生的人物,他给出了明晰的勾勒。把历史写得鲜活,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对于太多历史人物都有固化的泛泛的印象,历史是写人的,脱离了人性的历史必定是生硬的。最意外的是他竟然敢为袁世凯“平凡”, “自民国有史以来,吾尚未见一本、一篇甚或一页对袁有正面评价之书。有之,或自不才始也。”嚯,好狂,我们不探讨他的看法是否偏激,毕竟历史书为英雄/奸雄/狗熊做不公平的定位,是自古而然。然而人事幽秘难得其真,单单这份勇气也是难得的。
今日中国,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这样的阶段,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不论是否承认历史三峡论,我们这一代人毫无疑问承担着探路人的角色,至于唐先生所说20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照目前国内政治和经济转型局势,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若我玄孙有幸目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公主路与京杭路十字路口,烧纸给我。
从晚清到民国 读书笔记 第(2)篇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叛乱的性质,就是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惟有乱中才能求发展。这段历史杀人如麻,痛苦至极,但历史三峡终有过去的一天,技术的进步,使另一个三峡只会来得更快。
这本书读断续读了两次,到今天算是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其间一度心态崩溃,浮躁焦虑。文白夹杂让我更是难以平心静气。
但我依然觉得作者是一个可爱,博学,又严谨的人。讲历史,信手拈来;讲故事,言辞犀利。喜欢他的小绰号,虽然人是复杂的,但是绰号更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
一直以来,不喜欢读近代史。觉得近代史过于沉重,最喜欢的还是盛唐那段浪漫的幻梦。但是梦终究要醒来,生活需要幸福和苦难,只有在悲痛中激烈挣扎过,在绝望中顽强求生过,并且最终战胜了苦难,才能说,惟有苦难,馈赠更多。
很幸运生在这样的时代里,我出生的时候,唐老已经把这本书的内容跑了大半个地球讲完。我出生之后,邓小平去世。历史长河越来越急,从千年不变的格局,到百年一变,现在是又一个百年,希望这次,峥嵘崔嵬,也能平安通过。
政治大转型期间,内忧外患,统治阶层互相倾轧,才是这段历史痛苦的根源吧。
所以,好牌也不能乱打。
从晚清到民国 读书笔记 第(3)篇第一次比较正式全面的读这种历史书籍,作者文笔略诙谐,带有个人色彩倾向,文言文让人读起来有点费劲,中间也有跳跃性的阅读,可能需要多增加这方面的阅读。
这本书让我重温了一遍中国近代史,也是近百年的屈辱史,让我了解了不少之前所不知的历史事件,比如扬州十日;也拓宽下文言文的知识。
人类需要发展,不能沉溺于过去,但也应该以史为鉴,弱国无外交,这段屈辱史记录了近代中国人的血和泪,每次读起来都会比较沉重,也应当铭记!
笔者于20世纪40年代之末,抵美留学时,曾在纽约市动物园看过一些来自中国的珍禽异兽,真不胜感叹。其一便是熊猫,标签上写着中国特产,是否为蒋宋美龄夫人所赠者,已不复记忆矣。它灰溜溜的,看来像是一头花猪,横卧墙角,亦引不起访客的重视;哪像30年后,专机来美的那一对娇娇滴滴的“国宝”,在华盛顿那样风光!愚夫妇好奇,亦曾驰车去华府恭谒。骄阳之下,排队半英里。乍睹芳颜,真疼爱无比。它两位香巢之华丽固无待言矣。而贵伉俪一举手一投足,槛外同谒者,无不鼓掌欢笑,声震树木。然这对贵族夫妇,与30年前鄙所见之“花猪”,究有何不同呢?猪犹一也,而贵贱穷通,悬殊若是!苏秦先生若在此,可能也要感叹而言曰:“猪生富贵,岂可忽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