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是星尘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
马路上的汽车是如何运行的?银河系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用的手机和电脑,其算法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有嫉妒心?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事实上,科学、研究和科技都是我们哲学思考的副产品,这是书中原话。而作为最高学历之一的博士头衔,其英文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直译成中文,便是“哲学博士”,用来表达学问达到很深程度的人。
看完这本哲学入门书,我并没有立即写书评,因为我觉得,有些想法需要时间的积淀。最近看了威尔士的《世界史纲》,啃读的过程中有关哲学的一些新的想法都出来了。
古人由于时代与视野所限,只能试图用他们当时的观念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世界。尽管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观点在现在看来极为荒谬,但正是这些荒谬的想法,经过历史与时间的积淀,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讨论与佐证,归纳与演绎,革新与试错,最终逐渐形成了科学,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例如,古人进入农耕社会,为了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不断地思考与总结经验,尽管出现了今人看来愚昧的祭祀活动。最终19世纪的孟德尔建立了现代遗传学,如今的袁隆平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杂交水稻,解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问题。在这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催生了农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也间接对天文学、数学的诞生产生了影响。
古人建立城邦之后,不同帮派、不同集团、不同政权,出于争夺资源、解决生存问题等方面的需求,连年征战。在此基础上,催生了对军事武器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金属冶炼技术,后者便是化学诞生的基础之一。同时,他们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战争背后所涉及到的军事战术、国家政权的管理与巩固,都被一些先哲们所思考,又催生了其他的社会科学,诸如历史学、人类学等。
地中海沿岸资源相对匮乏,催生了贸易需求,后者演化成了如今全球化的金融体系。而在历史上的殖民体系推进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诸如郁金香泡沫、殖民国家的通货膨胀、1929年的大萧条,又引发了一些人关于社会制度的思考。
而当代的人们也在反思自由与民主、战争与和平,女权与法治。
说哲学包罗万象并不为过,我们当今所享受到的一切成果,诸如吃穿住行,都是哲学思考的副产品。而“哲学”这个词汇,本身就是博学的代名词。个人认为,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逐渐深入,现在的哲学更偏向于方法论,偏向于对人性的探索,偏向于对问题研究的思考模式,而后者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不提供现成的教条,人群之中分成各种派别,进行交流与思辨。
哲学并不遥远,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悲的是,课堂上老师提到哲学,总会引其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哲学是应该被敬畏的。但是细想,这又并不可悲,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给另外一些人提供现成的案例,供其思考与探索。例如有些人不喜欢哲学,也无心思考这些,但是他喜欢音乐,创作了美妙的歌曲。就像这本书里所说的一段话:
“如果我自己对马或宝石有兴趣,我也不能期望别人都和我一样。如果我看体育节目看得津津有味,就必须忍受有些人认为体育节目很无聊的事实。”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一个人,尽管喜好不同,志向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追求与不同的想法,构成了这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做好自己便是了。
历史是无数个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的合力,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可以说,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正如那纷繁的星空,或明或暗,有的形成美丽的星云,有的成为了绚丽的流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同无机物一样,是各种物质元素在一段时间的集合体,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我们都是星辰。
“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吗?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后记:
推荐视频:网易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哈佛大学哲学课)
后续阅读书目:
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2.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3.读完哲学史,再读专门的哲学专著,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捧着纸质书看会好一些)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第(2)篇哲学这是一个虽有耳闻,却从未目睹的世界。
本书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终于知道点犬儒主义是怎么回事。也有点明白西方的神学与哲学为什么像轻飘缓慢上升的烟雾一般那么难解难分。从牛顿的角度,也愿意相信上帝似乎真的存在。虽然我更愿意说幕后黑手在操作一切。原谅我玄幻小说看多了。
看到休姆的经验主义哲学,有了想写书评的冲动。书里例举小孩子的世界观时,才真切的感官到大人对小孩子教育的经验主义有多恐怖。佛说“以己度人”原来我们教育孩子的路上都在“以己度己”
当然书中很不喜欢中世纪的那些章节,也许印象中那不是一个好的年代。心里就排斥那个年代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想到了信仰问题,和朋友开玩笑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福寿禄。你看看但凡磕头拜庙求得不都是福寿禄。但细究原因还真不能怪罪我们这些凡人俗子。在漫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国由于过早的实行中央集权制,导致历代皇帝都不可能让宗教做大继而分权。
看到从古时希腊到现代的印度,又或者中东地区的基地组织那些极端因信仰问题爆发的纷争。不能说不信神就是没有信仰,信仰自由不是真的就自由。我觉得中国人更相信自己,更相信未来。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没有信仰怎能建国,又何来现代的发展,繁荣,昌盛。
虽然很为祖国自豪,但出书时马克思那章就删节许多真让人病垢。如此发达的网络世界,真的能删的了么?还有些遗憾为什么书中很少有关于尼采的章节。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第(3)篇去年快看完时睡着了,然后把故事的结局带到了新的一年,不,也许故事永远没有结局。
提出问题永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我们是谁?人有没有灵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哲学问题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问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小时候想过,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却是玩笑般对待这些问题。
书中的故事哲学性与趣味性并存,读到后半部分着实吓了一跳,缓过神来发现也没有什么漏洞,只是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对于哲学的世界,婴儿来到人间,什么都没准备好,因而也就什么都准备好了;但对于我们,还需要准备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