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憋了十多天的书评,书之前就看完了,但是并不知道该从何写起,想说的有很多,能有条理的写出来的,没几条。
这本书讲的是王琦瑶的一生,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讲的是她的友情、她的爱情、她的人生、她的一辈子。从学生时代起,到最后被“长脚”谋害的,她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有人因她终生不娶、也有人改变了她的命运,还有人和她不合时机的相遇,从程先生到李主任,从康明逊(毛毛娘舅)到老克腊,讲的是她的爱情,从吴佩珍到蒋丽莉,从严家师母到张永红,讲的是她的同性朋友,每个阶段都有那么几个人,要么影响她的一生,要么被她影响一生。
故事很简单也很清晰,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她的一生,从学生时代与程先生相识,被程先生拍的几张照片改变命运,一步步成为“三小姐”,再到和李主任相遇,成为爱丽丝公寓的女主人之一。解放后,时局变迁,李主任身故,她回到邬桥休养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回到上海,遇到了康明逊,后来有了孩子,再遇程先生,却无缘再续前缘。十几年倏忽而过,孩子长大,开始围绕孩子及孩子的朋友发生故事,后来遇到老克腊,重新生出一份爱情,然而一个已经人老珠黄,一个却还年轻气盛,终究是不恰当的相识,最后被谋财的“长脚”害了命,最终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故事及其简单明了。
接下来,该进入点评部分。
一、 大概是由于经历、阅历等有诸多不足,在我看来,这是一篇“理想主义”的文章,甚至有点“意淫”的感觉。作者选项了一个“不完美的完美女性”,没有最漂亮的脸蛋,谈不上最出色的身材,却有着良好的气质,凭以上几点,在年轻时顺风顺水、开心畅快自然是应该的,即使人到中年,也会有一定魅力,以上并无异议。到了与老克腊的相识,就有些过于理想了。那时王琦瑶已经五六十岁的年纪,而老克腊才二十出头,一个年轻小伙子爱上一个可能比他妈还要大的女性,即使这个女性身上再有“过来人”的魅力,再有丰富的知识和经历,再懂得人心也是难以想象的,可以喜欢、可以尊重甚至可以敬仰,唯独爱情,在我看来,太难以理解。
二、 全篇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过去的、老的,是更好的”。大概是追忆,也许是憧憬,以前的自有精彩之处,新鲜的也未尝不可。这种气氛贯彻全书始终,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以后,感触尤深。应当是作者的立意就有怀念的想法,所以写书的时候自带了这种情绪。罗曼蒂克可以,一定要把罗曼蒂克为什么值得怀念写清楚的,只靠氛围和简单的文字,很难带动我去怀念过去的事情。
三、 在某些章节,堆砌辞藻,文章华而不实。全书大概25万字,如果在环境描述的文字中砍掉5万字,全书一定更精彩。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背景、烘托情绪,但过度的环境描写,除了让我郁闷,并没有很好地让我有代入感。“古道西风瘦马”足够了,并不需要用上千个字写清楚是什么样破败的古道,是什么样萧瑟的西风、是什么样的瘦马,这寥寥几字,完全能让我感受到“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了,适当的描写,其余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虽然有以上种种,但这是本值得看的书,也不需要跳着看,在看到环境描写的时候,快速翻阅就够了,其余部分情节很流畅,既没有生僻字也没有晦涩的内容,请尽情享受。
长恨歌 读书笔记 第(2)篇这本书在我眼中可以说是浪得虚名吧,尤其是在刚刚看过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但也有可能因为我不是上海人,之前也没有去过上海。对于这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从头到尾无数的景色描写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深有同感。看来只觉得这本书情节单调、人物性格不饱满、空洞的修饰语过多。也就是说这本书几十万字砍掉个百分之八十,毫不影响我继续看文章的主要内容。让我想起15高考时语文阅读的《比邻而居》,油烟机全把别人家的烟呛到自己家还非常享受人家传过来的艾草味过端午??这是什么鬼啊,就算你是作家,癖好也不要那么多吧,我看鲁迅老舍巴金茅盾每一个写这种空洞无意义的文章的。
一个女人四十多年的心酸史??我看到的是满眼的玛丽苏!!请问王琦瑶何德何能,让吴佩珍蒋莉丽两个女生甘愿为她做牛做马不说,还让有着旧上海繁华气息的程先生为她着迷了一辈子,接下来还有无一不是白净柔弱少年或者青年的阿二、萨沙以及她女儿的父亲康明逊,都拜倒在她不是很出众的眉眼,但是在王安忆的笔下就是传说中有着女人妩媚风情让男人都为其趋之若鹜的魅力。到后来生了个女儿更加可笑了,女儿青春期叛逆但是可以理解,但是到后来薇薇和小林交往后,一起出去玩时竟然因为母亲吵架,问小林你到底同谁好?我真是一口老血喷出来……所谓的三观呢。
一星给那么多字实在码出来不容易还是如此的空洞,还有一星给我自己浪费那么多时间在这小说上,我简直泪流满面,我宁愿回头再看一遍《白鹿原》,手动微笑,近期都不会看王安忆的任何作品,她的长恨歌和端午节让我产生了阴影!!!!
长恨歌 读书笔记 第(3)篇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这便是作者用长恨歌作名的原因。
文章以一个女孩为中心,描绘了她40多年的年情感历程。期间多有对旧时的人和物的留恋,心理刻画细致,让人心生感触。
整体文章怀有厚重的旧上海小资情调,如果在20年前,这类文章与社会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殊不知,这些人的性情,正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其实也是人类发展一直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