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思巧妙,精彩绝伦,环环相扣,每一个故事都牵动人心,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很心酸,这是现实,是文革,是造化。余华是在带着我们回忆文革时期穷苦人民的命运,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第七天(2018版)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他提醒我沙发那边是贵宾区域,我的身份属于塑料椅子这边的普通区域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这天晚上,我们城市发生了地质塌陷。深夜的时候,医院里的值班医生护士和病人听到了轰然声,附近居民楼的人也听到了,他们以为发生了地震,纷纷逃生出来,然后发现太平间没了,那地方出现一个很大的圆洞。这个突然出现的天坑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医院里的人和附近居民楼里的人不敢呆在屋子里
看余华的书会疼。这本书,讽刺又荒诞,依然疼。即是杨飞人生遭遇的疼,也是社会现实的疼。
杨飞出生就遗落,被善良的养父付出自己的婚姻和一身而抚养长大,养父竭尽全力给了他最好的成长,杨飞因为善良打动深爱的前妻,也因为善良和爱而放手,最后看到前妻的死亡消息震动而在饭馆的爆炸里丧生,他还在寻找因病不愿拖累他消失的养父。七日,是他死后七日,一路走寻,看见了很多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他们各自的故事,离奇却又富有真情。他们没有墓地,没有安息之所,甚至没有人为他们悼念,只能自己为自己悼念。现实社会是冷漠无情的,很多人的丧生都是在人和人的温情善良里抗争中,被现实的无情与冷漠毫无防备的碾压了。
死亡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场洗礼,过滤掉粗暴,虚伪,仇恨,势力,虚荣……没有了权贵,势力,冷漠,麻木,不作为,不公正……每一个死去的没有墓碑的灵魂,都是温和善良的。
那片死亡之地风景秀丽,生活也并不乏味,好像贫苦之人活着时所无法争取的,在这里都得到了圆满。
而这里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2018版)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到底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还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在一个叫做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青草遍地,树木茂盛,那里有慈爱的父亲,孝顺的儿子,相爱的恋人,温情的一家,有警察,有犯人,有母亲,有孩子……他们大多在现实世界或因经济,或因政治无法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处,窝居在城市黑暗的地下室中,倾尽资产买一间小小的房子,为了名利地位不惜放弃一切,手无缚鸡之力却要为无辜发声……他们在世时忍受着这世界的人情冷暖,如同被雨水漂打的浮萍,离世后也因买不起一块墓地而无法安息,却又因此而获得永生。
正如余华所说:“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