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作者:李开复
李开复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 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 《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能从中获益匪浅。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很有用,很暖,我哭了三回,不敢在地铁上看完,因为没带纸,怕哭的时候鼻涕眼泪控制不住的往外冒。
凡真实的必会相遇。
最近,和我住一栋楼在一层楼上班的大学同学被释放了,因为有同样的标签(同一所大学,同为单亲子女还都讨厌自己的父亲),所以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然后重感冒,然后转内的面试不顺利,整个人完全不想上班,而且上班还是干的我不喜欢的画页面的活,前男友的考公务员失败,干苦力活不到一个小时也破产,我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对。

在看完《大卫·科波菲尔》后突然想起了这本书,看的过程中,想起了那期采访李开复的《立场》,整个形象都鲜活起来,也在心里种下了一棵种子(以后要去台湾玩)。

那句“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我喜欢得不能再喜欢,其实我真的是一个没什么欲望的人,我要的并不多,何必按照别人希望我的样子去追求些什么呢,所以我又活过来了。同时,也佩服开复老师的幽默风趣,生活还是需要好玩的事情去调剂一下,更多彩一点,好心情也让自己有活力去学习,他也真的很拼,很敬业。

我还是觉得我会拥有幸福,哈哈。每天都很重要。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团体辅导课上老师在讲到死亡、丧失与哀伤时推荐了这本书,当时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未知死,焉知生”,以及李开复先生在生病前后对自己墓志铭构想的变化,于是决定认真去看看这本书……

通读下来的两点感受:

一是在确诊为癌症(第四期)后,作者本人所做的一切内在外在的努力,包括查阅文献、科研资料,四处访医、尽遵医嘱等。整个过程中,无论希望多么渺小(二十几处病灶),无论方案多么怪异(如:接地气),无论情况多么糟糕(几个月的寿命),始终积极应对积极尝试。只谈态度,不论其他,这是我们多少人无法做到的,我们谈癌色变,变在无条件屈服与妥协。

二是对“且行且珍惜,活在当下”的思考,我们似乎总把年轻当资本,我们似乎总把珍惜“老龄化”。我们总觉得活在当下似乎就是不思进取的糖衣,我们总觉得一切都来得及。

follow your heart不是你以为的“随心所欲”

珍惜是一种态度。

(PS 没有真正经历过,于是许多人认为很多东西纯属“鸡汤”,诚然,我也没有真正经历过,但我想,作为旁听生,我们应该庆幸珍惜并且或许更应该认真琢磨去修得这一“死亡学分”)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借着无限卡,读完了这本书。这几年惊讶地发现,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环境污染?是压力过大?是生活无规律吗?。。。

其实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多年来视线更多地集中在工作上,每天忙忙碌碌,却忽略了家庭,忽略了孩子,忽略了自己的身体。有一次在家里做静心后与身体链接,链接到了太多的委屈,疲劳,当时不由自主地流泪[大哭],这是真正来自于身体的吧?

看完这本书,觉得有时候真的感谢疾病,以这样的方式提醒我们要珍重生活中真正该珍重的。所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好好爱自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我们的生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同时也希望提醒自己,死亡无处不在,珍惜每一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