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初的了解来自于小金子的电影。电影里盖茨比华丽的晚宴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人难以忘怀。所以,在阅读此书时,其间种种情节总是有对应的电影画面浮现在眼前。甚至在之前的电影中难以理解的画面,也在书中得到了答案。这种印证,也反衬出2013年的电影的高还原度。
回到小说本身,故事是以一个第三者— —尼克的视觉来进行叙述展开的。作为盖茨比的邻居的他,在一开始就对每晚均是歌舞欢腾的邻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经过了解和探访之后,才得知盖茨比这一切一切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为了他的表妹— —黛西,那一段许久之前的爱情往事。只不过,这往事对于盖茨比仍然是一个梦想,而对早已嫁为人妻的黛西来讲,则早已成为过去。
但是,尼克还是在盖茨比的请求之下,创造了机会让两个人重新见了面。厌倦了当前婚姻的黛西,当然被即是名流又万分痴情的盖茨比所吸引,只不过黛西爱的是这种金钱的生活。盖茨比也发现黛西并不是往日的黛西,但仍然还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幻想着能与黛西有着新的生活。
在一切矛盾均摆到了纸面上的那一刻,意外就此产生。黛西在激动的情绪下开车撞死了恰好是其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了保护黛西,默默处理了相关事宜并默认了撞人的责任。在黛西丈夫的挑拨之下,情妇的丈夫偷偷潜入盖茨比的住所,将其开枪打死。而在盖茨比身亡的时候,黛西与其丈夫早已远走他方。一切如梦幻泡影,金钱时代下的虚情寡义。最后,尼克怀念起家乡的温暖的细节,而对东部海岸的金钱社会产生了厌恶,遂离开了那个地方,回到了家乡。
一种金钱社会下的缩影,人们所追求的,当时社会所倡导的,对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或者质朴的道德价值所产生的悲剧影响。现在社会里,文化是提倡多元化的,但是还是有主导的思想流淌在整个社会里。曾经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种拜金主义也弥漫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荒唐”事件也有发生,甚至是影响广泛的安全性事件,例如奶粉、疫苗、传销等等。当利益作为首要标准之时,那么其他也就忽略了吧。
----------
作者简介:来自百度百科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20世纪美国作家、编剧。
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频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盖茨比是因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反复提及,当然我看也没能落俗。然而我看完盖茨比又想忍不住的回去看挪威的森林【当然,这是后话】
先说说这本书的读后感:先从这本书的开头说起“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经常教导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并不是都具备或者有过你那样优越的条件”
作为大师级的菲茨杰拉德,我承认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让我经常记起我父亲曾经一直教导我的一句话:万丈高楼平地起。虽然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没有读过太多的书,更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一辈子都兢兢业业的守候着我们故乡的那片黄土地并大半生都是以此生。父亲对我们的期望,简单而又朴实,只希望他的女儿能够衣服无忧,平安而又健康。
儿时,我们曾经无数次的幻想外面的世界,也曾无数次憧憬未来,经常希望未来越来越好,其中不乏有些雄心壮志的目标。长大后的今日始终记得儿时的目标,也在努力奋斗以期有朝一日能够达到。
再说到故事的本身,如果我18岁读到这个故事,我会认为他是一个典型而又罗素的爱情故事,如果我在25岁读到这个故事,我会认为他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但是我现在读到这个故事,我窃以为他是一个有关梦想,事关尊严的的故事。然而,我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窥见了梦想对于一个人心理的深层次影响,我还读到了爱情,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男人如何不断的装点自己的梦想,并且不断的和现实抗争,抗争的最后我放佛听到了梦碎的声音。
关于梦想的念念不忘和未必有回想的结局:盖茨比和黛西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但盖茨比不得不因战事而远走他乡,在遥远的他乡,烽火狼烟的战场上的生死离别里,死亡在身边的招手,盖茨比没有屈服,也没有投降,因为他有一个梦想。
黛西是盖茨比的梦想,这种梦想有伟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任何恐惧与死亡。然而黛西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但对于盖茨比来说,这不够,远远的不够,他要黛西成为一个完美的女人,一个支撑他活下去的完美的梦想。尽管黛西本身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盖茨比的心里,不断的完善黛西的形象,慢慢地,在盖茨比和命运和孤独的抗争中,黛西成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
看到盖茨比对于黛西形象的不断添砖加瓦,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或者和盖茨比犯过同样的错误而不自知,我们喜欢一个人亦或执着一个梦想时,我们经常会不断的完善对方在我们心理的期望值,也不断的合理化一些事情逻辑顺序,直到我们满意为止,很多的不幸也是源于此因。前不久看过一个类似的调侃:当一个男生开始追女生时,经常会想我是上辈子是不是拯救了银河系,这辈子居然遇见了TA,当追到手之后彼此有矛盾时,心里不断的会想,我上辈子是造了一个什么孽呢,这辈子遇上这么个玩意儿。虽然是笑话,但是这个背后的心理诉求就是我们往往在开始就会不断的放大对方的优点而忽略一些基本的缺点。
写在后面: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而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他的合理性,比如爱情。
梦想有时候很苍白,梦碎的时候有时候也很震撼人心。身处沟渠仰望星空表达的远非是自恋或者自怜,而是理性认知后的坚持,这往往比当初的坚持更有价值。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的向后退,直至回到往昔岁月”——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本书被称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优秀的小说。读起来确实不同凡响,文中暗含无数的隐喻、嘲讽。每读一句话都要仔细思考其中是否有其深意。作者通过卡罗威的视角描述盖茨比的的一生,对他每一个人生过程都描写的那么细致,实在太厉害了。只有在他这里,盖茨比才是完整的,不带任何欺骗与谣言的人的真实的人。其他的每个人的都刻画的非常精彩各有各的性格,并且忠实的流露出来,不带任何扭捏。读这本就有一个感觉:从书中看到的不是一行行的文字而是一幕幕画面。所有的场景对话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唯一的遗憾就是自己英语水平太差,如果能直接读英文原版,那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味道。有人问,盖茨比到底了不起在哪?我想应该就是他对那个内心深处的幻梦,即便是被事实欺骗的幻梦的矢志不渝的追求让人觉得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