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侣行(豆瓣评分9.4分,优酷网同名视频点击量突破1.4亿)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侣行(豆瓣评分9.4分,优酷网同名视频点击量突破1.4亿)
作者:张昕宇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对情侣,像张昕宇和梁红这样“侣行”过。   “5.12”汶川地震,张昕宇自己组队去现场救援,灾难现场的震撼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开始用行动去触摸生命的价值与真意。   他们制定了庞大的环球极限侣行计划:海盗乱邦索马里、世界寒极奥伊米亚康、核泄漏鬼城切尔诺贝利、天堂之门地狱之眼马鲁姆火山……如有可能,他们打算把火星也列入计划。   他们曾在零下72℃的极寒之地穿越600公里无人区;   他们曾在索马里首都差点被自己的安保队长劫持;   他们曾在切尔诺贝利亲密接触被“石棺”封存的4号反应堆;   他们曾在太平洋马鲁姆活火山内见识熔岩湖的炽烈与浩瀚……
侣行(豆瓣评分9.4分,优酷网同名视频点击量突破1.4亿)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2017.08.30

八月的第二十三本书

「旅行的意义」

炮火纷飞的索马里/零下七十二度的极寒之地/核爆鬼城切尔诺贝利/仍在活动的马鲁姆火山

这四个地点,随便踏足哪一个都是一次令人钦佩的旅行。而书中这对普普通通的夫妇,他们把这四个地方都去了一遍,我羡慕他们的路程,更惊叹于他们的勇气。

这本旅行笔记的执笔者张昕宇不是什么文学大师,在书里你可能看不到什么出神入化的描写,也没有华丽优美的词藻,就连发人深省的感慨也是少有的。但是,作为一名亲历者,只需要把在这四个地方遇到的事原原本本的纪录下来,就足够震撼我们。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于我而言,就是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去看看另外的人生,然后思考,感悟。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被现实困在弹丸之地的我所幸还可以从别人的游记里汲取力量。

我的思绪随着笔者的飘荡。

索马里,平平淡淡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雅库茨克,有一种忧愁叫故土难离。

切尔诺贝利,科技的步伐是否走得太快?

马鲁姆火山,再次被自然的力量所震撼。

作为八月份可能读的最后一本书,它无愧于“压轴”之名,让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如果硬要挑毛病的话,也就两个地方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第一,笔者把旅行称之为征服,这和我的旅行观念有些不一样。土地一直在那里,我们不过是路过了几天,何谈征服?这个态度似乎有一些莫名的自大。

第二,在走过核爆鬼城切尔诺贝利后,笔者提到“世界在反思,但不应该是恐惧。核辐射很可怕,核辐射也没那么可怕”。旅行和居住是两回事,切尔诺贝利人们内心的伤痕可能是一辈子没法被填补的,只有经历过那种生离死别的人,才有资格评价是否值得恐惧吧。

在切尔诺贝利笔者没有找到愿意接受他的采访的人,他很失望,我为此也感到特别遗憾。好在有书友给我推荐了一本关于切尔诺贝利的采访纪实文学: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应该能弥补我的遗憾,让我能从受害者的角度再去看看这个地方,安利给同样感兴趣的书友~

最后,节选印象很深的地方给你们试读~

一个高级酒店:

“又绕了几圈之后,车子终于把我们带到了落脚的地方,那是一个相对还不错的酒店。
当然,说它是酒店只是相对于摩加迪沙来说;在国内,那就是个破败的小旅馆——说是劳教所也不过分。这是一栋三层的公寓式酒店,所有临街的窗户都被封得死死的。酒店院子的四个角还分别立着四个瞭望塔,颇有点让人回到了战争年代炮楼的感觉;围墙上也布满了铁丝网,监狱的感觉又来了。
这家酒店是整个摩加迪沙安全级别最高的——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酒店依靠装潢、服务、体验等评星级,而在摩加迪沙,评价一家酒店的标准,是安全级别。”

一段对话:

“那他们不用工作吗,或者去种一些东西?”
“没有工作,摩加迪沙也没多少还正常运转的企业了,根本没有岗位提供给他们。种地也一样,他们没有钱就买不了地,买了地还得武装保护,否则就会被抢。这个代价太大,他们承受不起。”
“那他们每天都干什么呢?”
“待着。”
“待着?”
“是的,他们根本没有事情可做,小孩子们还可以一块儿玩,大人们就那么无所事事地待着,发呆什么的。”
一个城市的中央,一个像潘多拉魔盒一样的地方,里面充斥着灾难、疾病、饥饿……却又如水般地安静。
仿佛无声控诉,也仿佛默认宿命。

一个孩子:

向导挥手让我们过去。在院子的一棵树的树荫下,有个看上去十五六岁的孩子,坐在一张席子上,腿上盖着一条黑布。我们走近,向导把那孩子腿上的布掀开了,变魔术般的,许多苍蝇飞了出来,梁红吓得后退了一步。
被眼前所见惊怔住后,梁红赶忙表示歉意,自己没有嫌弃和不敬的意思,纯粹是本能反应,确实是被吓到了。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这种反应,因为我们面前这个孩子的腿,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他两条腿的膝盖以下皮开肉绽,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到处都是炸伤、烧伤的痕迹,还能看到骨头和筋脉,腐烂的肉里面还趴着蛆。
这是灾难留下的印记,将暴力的后果在一个孩子的腿上具体呈现出来。如此残忍,如此触目惊心。梁红红着眼睛问是怎么弄的,安保队长代答:“就是在剧院集会的那场爆炸里,他被炸成这样。他的父亲、姐姐,全家人都在那场爆炸里丧生,他们家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也许我们看到的遗留在爆炸现场的那堆鞋子里,就有几双是他的家人的。
整个过程中,那个孩子一句话没说,就一直冲着我们笑。梁红心疼地问他:“疼吗?”
他歪了一下头,没回答,依然冲着她笑。梁红问安保队长,这么惨,他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呢?
安保队长用索马里语跟他交流几句,那孩子非常淡定地回答了一句话,说完依然冲着我们笑着。那孩子说:“至少我还活着呢。”

侣行(豆瓣评分9.4分,优酷网同名视频点击量突破1.4亿)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一个月前,已一口气看完,但一直没能静静坐下来、慢慢总结一下。只顾着往前走,忽略了回头看的重要性~

      乍一看题目,感觉这只是一对情侣的蜜月旅行,再看目录,感觉作者是作死的节奏:充满暴力、饥荒和无序的非洲东部索马里、恐怖之都摩加迪沙,年平均气温零下40多度、世界寒极奥伊米亚康(露营+求婚),核辐射禁区、鬼城切尔诺贝利(近距离接触4号核反应堆),地狱之眼、天堂之门的马鲁姆火山(一个胖纸下降275米[骷髅])……看完后对这个“四人帮”钦佩至极:每一项都是在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而且每个旅程都危机四伏、分分钟都有可能丧命,活着归来,才是奇迹,而他们创造了无数奇迹。爱到极致,行至极致[强]……

      最初不理解作者为何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非要去玩命?作者顿悟,因为他曾亲眼目睹汶川地震悲惨的灾难现场,曾遭遇车祸、骨折卧床数月,真切体会到生命无常,天灾或人祸,随时可能夺去人的生命,而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探险。他们的侶行也不是拍拍脑瓜、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计划许久,经过专业和科学的综合训练,有备而去的探险。(自问我是没有那样的理想和胆识,关键也没有钱[呲牙],听妈妈的话:不做危害社会和危害自身安全的事儿,承诺让我们背负更多的责任和包袱,幸福的负担)

     看着别人的旅行日志,是一种享受,也让我认识到世界真的很大,井底之蛙领略到极致。不对比,也许你永远都不会体会到当下的我们有多幸福?当你还在抱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小事时,殊不知,远在他国的人民正在饱受战乱、饥饿、疾病或核泄漏带来的痛楚。庆幸咱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拥有安稳现世是追逐梦想的前提,即使生活再不如意,也请不要抱怨,请比对一下战乱中的穷苦百姓,他们每一天都如履薄冰,惶恐不安,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是否还能健在。故庆幸你还活着、健康的活着,知足常乐~~~愿世界和平,每个角落都没有战乱[拥抱]~~

        [月亮][月亮] 晚安[月亮][月亮]

侣行(豆瓣评分9.4分,优酷网同名视频点击量突破1.4亿)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看完《侣行》,刚开始就觉得整本书都是钞票的味道,不就是个暴发户炫富么。可是慢慢读下去,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有钱,完全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感觉,没必要这么折腾,但是他们这么做了,这么做在我们眼里可能是折腾,随着慢慢读下去,发现这不是折腾,这是生命另一种升华!

    我忽然又认识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生可以更加积极,不要站在原地等待苦难的到来,我们完全可以迎接上去,迎难而上。

因为我们设定的目标越高,一路的苦难也就越多。可是当我们因为害怕苦难而止步不前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能够到达的人生高度也就止步不前了。越是害怕苦难、对苦难唯恐避之不及的人,他的人生高度也就越发的有限了。

前两种认识都是对“苦难”的一种逃避,认为苦难是一种不好的东西,而张昕宇和梁红怀着一股信念,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不断迎难而上的,这样获得的幸福该是多么的强大————“在北极求婚,在南极结婚”,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的这场婚礼上的幸福,我认为必将延续两人的一生甚至延续给自己的子女。

   希望他们继续延续他们人生的旅途,在旅途中继续升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