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看了李安指导的电影才去看这本书的,看完电影,我也知道了大概的故事情节,在这看书的话,自己就会感觉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故事就是在让你思考:假如你也经历了生死边界,又看到无数奇观,在绝望之际使你重燃希望,给大自然的丰盛于你使你愿意抛下所有苦难,那么你愿意相信上帝吗?
我一直认为人是有自私属性的,某些事情只有真的发生在过自己身上人才能明白,比如只有在你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最终你活下来了,你才会激动地、自发地想去感谢什么,但感谢什么呢?感谢孟加拉虎?感谢海藻?还是感谢无辜的被你杀害的鱼?最终也许你会认为感谢这些恩赐,那么这些恩赐来自于谁呢?是谁在“观望”你?
同一个结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个让你相信上帝,一个让你对人性从此绝望。至于,选择相信哪一个,这是一个问题。但你真的认为这是两种结局吗?但事实上,在两个故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惨剧:1884年,英国一艘名叫“木犀草”号的轮船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在结局中,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三人最终都没有被判死刑,只是被监禁六个月。小说的作者深深地为那个被吃掉的17岁少年而不平,在小说中,他让理查德·帕克化身为强壮凶猛的老虎,反过来吃掉了斑马、鬣狗和猩猩。
撇去这个故事,我们再来谈这个东西。人的兽性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无论怎么样,在艰难困苦之中,他总会伴随出来,人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哪怕,做出像派一样的行为,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他。人性本是如此,每个人到那个环节到那个地步,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像理查德帕克那样,再回归都市之后,隐藏住自己的兽性。变得像社会人一样温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导演同名电影原著)读书笔记 第(2)篇最近看了相关的影评,才发现这是另一个版本的三只小猪。人总是在趋利避害,对死亡高度敏感,这是自然的人性。对于我更喜欢听被隐藏的第二个故事,我认为只有直面面对,才能认知,从而学会面对应对。之前也只是看过两遍电影,只是像个孩子傻傻地为视觉冲击震撼,人本身的求生欲抓住了视线和人与动物从驯服到朋友情感的产生而感慨。记得全是水母的星辰大海和鲸鱼美妙的翻跃,记得飞鱼潮砸脸的搞笑和全是狐猛的神奇翡翠岛… 理解Pi对伙伴老虎离开的哭泣,看清老虎的离开,它属于森林,那是他的家回归自然。而最后的停留,又恰恰代表了动物与人,老虎与Pi的感情,它在用自己的方式,不要回头,让美好留在记忆里,怕回头会心软,它可是百兽之王。带着新的故事看全书,人性变成了故事的骨架,还是抛开从中过程,因为过于残忍。而最后老虎头也不回的离开和派的哭泣,是他内心的解放和对已失的感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孟加拉虎,你是选择隐藏还是释放?n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导演同名电影原著)读书笔记 第(3)篇我想我更喜欢第一个故事,相较第二个干瘪无味的故事,它是魔幻的超现实存在,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奇迹。但其实两个故事一样残酷,充满了大自然的无情法则,一个是动物与动物的较量,一个是人与人的搏杀。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但是我们要找出区别,得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说相信第一个故事就是相信上帝。让上帝给我们的堕落一个光明的借口。
相信不代表是真的,很多时候它只有有用而已。Pi只能相信第一个故事,他才能心无负疚地活下去;他从食人岛离开,他要寻找光明,他也必须遗忘,包括忘记和母亲相关的一切,否则他怎么能面对自己将她吃了的事实?忘了,没有道别。才能心安理得地活着。
是对科学至上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两个故事都没办法证实或证伪,无理数Pi永远写不到尽头,这是科学的盲区,只要不是完美的宗教,就应该肯定有异端的声音。作者真的想得很透彻啊,李安也真的是大师,绝对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