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篇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第(1)篇

呼兰河传读后梗概

第一章讲述的对象是大泥坑子,它对于呼兰河城的人们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因为它可以淹死一些牲畜,比如鸭子呀,猪呀什么的,淹死了就只能卖的便宜了,人们买得起了;而时间久了,也都有了感情,所以也就不去填掉它,任其成为呼兰河城的一道风景了。

在书中,呼兰河城里的人们对于死的讨论体现得很突出,他们的扎彩铺出售的纸宅子,啥都有,让穷人看来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还有卖豆腐的,生意做得好,从城南卖到城北;东北的城镇,雪、冷、冻,总是逃不开的,全书就以略显悲凉定调,读来有淡淡的忧伤。

第二章讲述的是呼兰河城的风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等。跳大神是为了治病,哪家里的人有了病治不好就请大神来跳,这是真的迷信、传说中的巫医;放河灯是为了让鬼超生,类似于盂兰盆节(鬼节),但是它是在河边放灯,让鬼顶着灯超度,而非回去家中寻找活着的故人,这跟鬼节又有些许的不同;野台子戏就是我家乡一年一次的搭台唱戏嘛,比如祈雨啊、庆祝收成好啊什么的,就唱一台子戏,呼兰河城的人们通常借此契机来认亲(比如母亲来和出了嫁的女儿们好不容易地聚聚)或者偶遇中意之人;娘娘庙大会则是拜娘娘的,人们逛庙会、求子;跳秧歌作者未细讲。

第三章则讲述了祖父跟“我”在后花园的生活,(这令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跟我妈一起去后菜园的日子,我跟作者隔着这么久远的时空居然有着相似的光阴。) 祖父带他的可爱小孙女去种菜、教孙女念诗、给孙女烧猪、鸭吃,当然,还有祖母对她老是捅破纸窗户不满而用针扎她的手指,以及祖母病重最后病逝等些许不好的回忆夹杂其中,全章以祖父带她吃鸭子、她吵着偏要掉井里的鸭子结束。

第四章讲述了呼兰河城的夏天。作者家(她的祖父是房东)有一个房子的屋顶上长了很多蘑菇,那家人就煮来吃;养猪的家里有几个爱拉琴的闲散杂人,就常聚在一起拉胡琴唱秦腔;老胡家的老太太终年生病,常常跳大神,两个孙媳妇争相孝敬老太太,妯娌之间有些小摩擦;作者的祖父还在每天给作者讲诗....日子就这样流逝着。

到了第五章,本书开始逐渐迎来高潮:老胡家迎来了个团圆媳妇,因为她刚来老胡家见人不害羞,长得又高大,爱笑,所以婆婆刚开始要给她下个马威,她的婆婆就打她,她咬她,婆婆就更不高兴了;她说再打她她就回家,婆婆气的绑起她来,用烙铁烫她的脚底......手段极其残忍。团圆姑娘被害得生了病,老胡家不请医生,硬是说姑娘身上附了鬼,请大神来跳,大神竟要她出马(把人放进装满烧开水的大缸里泡三次,这扮演大神的人真是狠毒)。老胡家神仙请了好几次,各种偏方开了好几次,被人愚蠢地诈了五十吊钱;团圆媳妇最终也逃不过“出马”的命运,被滚烫的开水浇了三次;烧纸人替身的方法也终是无果;老胡家还扬言要休了她......终于,在一个半夜,团圆媳妇凄凉的死掉了。这之后没多久,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着别人跑了;二孙子媳妇因为治团圆媳妇花掉了5000多吊钱而伤心得哭瞎了一只眼睛;大孙子媳妇的岳母因为自己的媳妇跟人跑了,羞愧得半疯掉了。老胡家就此衰落、无人记得了。。。

第六章讲述有二伯这个人,有二伯是一个标榜自己老实身正的人物,他喜欢跟自己和别人聊天,说日俄战争期间他怎么守家,讲述他“勇敢的经历”。他手脚不太干净,会偷铜壶拿去卖,和老厨子是老熟人,有着深刻的羁绊。但是他没有子女,被说到自己死后无人上坟就无比伤心。

第七章是讲冯歪嘴子,这是一个打梆子做粘糕的磨倌。他做的粘糕非常好吃,沿街推车卖的时候,远近的人都来买,当然也包括作者一家。冯常常塞给作者一块粘糕,算是拉拢房东家的孙女吧哈哈~

可是命运的转机发生了——他成家了,成家对象是曾经人人夸赞的王大姑娘,大家都以为她以后会嫁给穿绸戴缎的富贵人家,这下倒好,一听她嫁给了冯歪嘴子,就风口一转,全骂起她坏来了。但是冯歪嘴子全不理会,王大姑娘作者着墨稍少,没有写她怎么对待众人。

他们原本是幸福地生活着的,但是,生了两个孩子之后,王大姑娘不幸地难产死了,冯歪嘴子肩负起养育两个孩子的重任,别人看他是绝望,他自己却没有觉得;他觉得只要有孩子在,就是希望。

尾声写道多年后,祖父死了,有二伯死了,后花园荒废了,小主人也走了。全书到这里就完了。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第(2)篇

我喜欢《呼兰河传》的原因之一是,此书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萧红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传奇。她叛逆大胆反抗旧生活的枷锁,反对父亲给他的包办婚姻。他一声,渴望独立、自由,一生都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虽然她的一生是那么短暂。她一生经历了数个男人,总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遇到的男人身上,却终其一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陪伴。要是拿她跟张爱玲作比较,萧红就像是小说中的红玫瑰,张爱玲就像小说中的白玫瑰,经历过同样三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戚。

萧红自幼丧母,父亲在外人眼中是绅士,在家却是性格暴躁,又重男轻女,对萧红没有疼爱,更多的是打骂管教。缺少父爱的童年,从祖父那获得了温暖的疼爱甚至溺爱。所以《呼兰河传》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回忆和祖父在一起的美好童年,却从未提及自己的父亲,在他看来绅士不绅士,看野台子戏会做出偷情、调情之事。

东北的呼兰河的冬天是那么的寒冷:大地被冻裂了,人的手也冻裂了。卖馒头的老头跌倒了没人扶,反倒有人趁火打劫,或许这些人的心也被冻裂了。(即使如今的现在遇到老人跌倒,除了怕被敲诈之外,更不敢去趁火打劫)。人们牙痛了也绝不去洋医生那里治疗,为了给小团圆的媳妇治病宁愿选择偏方,呼兰河的居民这么的封建愚昧没什么可笑的,因为当时的整个中国社会都是一样。

东二道街的大泥坑那么多危险,居民们都想办法说拆墙说种树,却没有人想用土把泥坑填平,原因是这个大泥坑可以给居民消遣,制造热闹,可以使瘟猪变成阉猪,他们可以那样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萧红的童年除了祖父的陪伴,更多的也是自娱,因为她渴望自由,更多的是因为他缺少父爱。

书中描写包办婚姻的小团圆媳妇那些内容,也能够映射到萧红本人的个人经历来:父亲在他读初中的时候也给他包办了婚姻,这是萧红抗拒的,因为他渴望自由恋爱,所以选择逃婚,这在当时是不被社会接受的,父亲与她断绝关系。当他厌倦去追求她向往的爱情,感情受挫时她无家可归,可是当时他内心是像小团圆媳妇一样渴望回家的。无怪乎书中多次说“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写有二伯的那些内容,让我联想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先生。萧红应该算是鲁迅先生的得意弟子,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很大。

写冯歪嘴子在那些内容,让我联想到了逃婚之后的萧红所经历的几段感情,她面对每一次的真爱来临时都是如此的勇敢:在面对和端木的爱情受到众多友人敢于和不接受时,他的态度是纵使离经叛道、孤独无助也要爱你。可是他每一次爱情开始的时候是幸福的,爱情结束的时候是寂寞悲惨的。总观,他的一生是悲惨的,最后在他死去的是之前感叹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和处,只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然而,1942年的她逝去时年仅31岁,留下来的这本《呼兰河传》,让许多读者感受到她美好的童年之外,更多的是怀念,包括萧红这个人。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第(3)篇

在连续两遍看了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开始读这部萧红在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

主要讲了呼兰河的风貌、作者的童趣、呼兰河百姓对某些封建迷信的荒诞看法三部分。

◎呼兰河有热闹的十字街口、可怜的泥坑子,还有一些冷清寂寞的小胡同。除非遇到一些盛举,比如谁家的猪掉在了泥坑子里,谁家未结婚的姑娘误拿了娘娘庙里求子的小人,谁家又要跳大神……否则,呼兰河的“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

◎作者的童年是自由、甜蜜的。描写祖父园子的词句,曾经看到一位书友因为太喜欢,所以让自己的学生把那几个段落抄写背诵了。我喜欢这句,“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孩子气的描述口吻,背后也许正是萧红真正期待的灵魂故乡。

◎关于呼兰河以及呼兰河的百姓,萧红既没有美化他们,也没有丑化他们,仿佛就是在讲一个长长的旧梦。婆婆打团圆媳妇、男人打女人好像是神鬼齐一、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人真正关心团圆媳妇在得到各种热心的偏方后还是死去,没有人真正关心冯歪嘴子的孩子能不能养活。就算是关心,恐怕大部分也是来看热闹的。

感觉这些百姓有错,但当我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竟又说不出他们错在哪里。他们只是一群落后无知,只管今天吃饱不管明天事的普通百姓,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小写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