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书由美国人撰写,得以根据详实的史料,以第三方的视角对毛的一生进行客观的回顾。同时,不同于国内的传记,该书并没有特别突出毛的丰功伟绩,反倒从各种生活细节、谈话实录等方面从侧面反映了毛的性格,读来生动而有趣,仿佛毛就在身边,有优点有缺点,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领袖。得益于作者的这些细节处理,这本书拉近了读者与毛的距离。
本人读完之后,想说的很多,但是要把那些想法梳理成一篇文章,功底还未修炼成熟。
不过读过之后得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结论:毛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这里所说的“萧何”,是指毛的思想“局限性”(这里“局限性”的感情色彩是中性词,没别的意思)。
由于毛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出国留学,没有以第一视角接触西方的思想(而邓小平有出国经历),而是局限于国内发展,通过广泛阅读书籍形成自己的三观和思考方式。这使得毛在中共幼年时期,能独具匠心地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等思想,使得毛泽东得以把共产党这一组织发展壮大起来。他的思想“局限性”使其能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来统一中国。这是其思想“思想局限性”的优点,即翻越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那些出国留学的同辈们、长辈们,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历史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
而毛在晚年,他的思想“局限性”开始暴露出一系列缺点,并随着他一直以来的固执性格逐渐放大。毛对经济的认知停留在不高的层次(也可以说这是当时的普遍状况,这是时代的桎梏,但是邓小平却没有这种思想),过分拘泥于思想意识形态,导致下面的事情放不开,或者放的太开以至生乱,文革这些都不是毛的本意,毛只是一如既往地打算先统一思想,再摸索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的理解。
诚然,毛是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建国者,他是一个伟人,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早期没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地方买办势力等旧社会的弊病,彻底地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相当成功的。
但正如我之前的想法里所说的,伟人也是人,毛的晚年,我看到的多是无奈,很多错误是避免不了的,这也给后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插图本) 读书笔记 第(2)篇一代天骄毛泽东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共革命史。这位中共最杰出的巨星,从诞生到陨落,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而且其乐无穷!他生命中的每时每刻、一举一动,都体现着革命的精神,都充满着战斗的乐趣,都诠释着矛盾的意义,而正是这种革命、战斗和矛盾,锻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政党,铸就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然而,纵是这样一位天纵奇才,也终究逃脱不了凡世的宿命。按照他常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应该是“从泥土中来,到泥土中去”,但显然,他的反抗精神仍在延续。
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插图本) 读书笔记 第(3)篇花了2个月磨磨蹭蹭地看完了这版本的传记,也许是因为有点部分真是不感兴趣吧,比如他早年革命时的各种政策术语,文件引用的太多了,好吧,也许是因为我那段历史学得渣(doge)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真不想看,尤其是文革那一段,每次看这到这部分历史就让我感到很愤怒,更多的是不解,我脑子里有无数个问号?Why?Why?Why?!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还或多或少地受文革余波地影响,所以并不能那么客观地来评价这一段历史,但这个外国人的解释我更加不接受,只是权利斗争吗?
……
特里尔的视角确实和我们学的历史不同,甚至很多冲突,但是那不代表客观,其实对这本书有点失望,我老早就听说过这个版本的《毛泽东传》,这次终于下决心读完,结果发现却并非如我想的那么客观。
还有他附带的对周总理的评价,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他对周总理了解多少,而我老实说目前并不太了解周总理,(加上这句可能会被骂,但是想想还是加上吧,反正又不会有人来打我[调皮])所以也没法对他的评价做评价
唉,大半夜不睡觉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睡了,晚安……